陈宇学: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来源:紫光阁网
作者:陈宇学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8年03月08日 21:53:13
创新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也掀开了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也掀开了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达80万亿元,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了30%。与此同时,我们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里程13.1万公里世界第一,高铁里程2.2万公里世界第一,城市轨道交通4153公里世界第一,光缆线路3041万公里世界第一,世界前10斜拉桥中国占7座,世界前10悬索桥中国占6座,港口吞吐量世界前10中国7席。这些成就令世界瞩目。
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升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一是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要素结构看,由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二是从需求结构看,由主要依靠投资需求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三是从供给结构看,在农业不断转型升级发展的同时,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转变为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
二是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过剩行业加快市场出清,传统产业加速改造提升,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提高到了6%以上,利润增速高达20%以上。“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稳步推进了钢铁去产能和煤炭去产能。截至2017年9月末,去落后钢铁产能已经超过1.1亿万吨,去落后煤炭产能超过了4亿吨,还同步解决了110多万人的再就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升温,新增市场主体方兴未艾,包含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在内的“四新”经济蓬勃发展,工业机器人、电子商务、在线医疗、共享单车等“互联网+”新动能加快集聚扩散,规模比重明显提高。“宽带中国”战略深人推进,网络购物快速增长。2016年,互联网上网人数7.31亿人,比2012年增长29.7%。2015—2016年,实物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28.6%,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18.1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8%。
二、创新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一是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多项改革举措正在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6个专项小组成立,提高了改革的决策效率,解决了长期困扰改革的政出多门、部门扯皮、互相掣肘的问题;负面清单、后置审批以及便捷工商登记等一系列便利措施的推出为市场资源的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创新创业风起云涌,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的极客、创客乃至企业家。互联网深入融合于经济社会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按照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已经跻身世界创新25强。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2016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件,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了美国和日本总和。科技与经济融合加快,201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6.2%,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和10.8%,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5、4.8个百分点,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二是基础研究不断加强,为创新发展提供原动力。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研究领域每次取得的重大进步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近5年来,我国投入基础研究的经费年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16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的占比达到了5.1%。当前我国国际论文发表数量稳居世界第二,被引用次数升至第三位。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中微子振荡、干细胞等取得重大突破,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成功升空。国家在重大领域正在组建一批综合性的国家实验室,将进一步优化国家科研基地布局,加强基地和平台建设,提高基础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三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当前我国研发投入的77%左右是企业投入的,人才不断向企业集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地位仍不够牢固,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措施正在落实,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倒逼企业创新反映稀缺性和环境影响的资源价格机制和税收体系正在形成;努力消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的公平的市场准入规则正在落实,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正在形成;以研发投入税前抵扣为代表的普惠性的创新支持政策体系,为各类创新主体注入了催化剂;将创新投入和创新效益纳入了考核体系的国有企业业绩考核体系以及容错机制的构建,极大地加快了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步伐;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依法保护产权给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力和积极性,民营企业已经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四是创新人才潜能不断释放。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调动人才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各地纷纷着眼本地实际出台了落实细则,推行“对教学科研人员出国访问经费单独统计”、“国有企业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发生的人才专项投入视为当期利润”“把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等等,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潜能。
三、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发展的整体性正在增强
一是新型城镇化驱动着经济内生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全面提速,截至2016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达到了41.2%。到2020年,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缩小2个百分点;1亿农业转移人口将在城市落户。打破了城乡劳动力的分割配置,促进了农业转移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初步形成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如各大城市相继降低户籍门槛。京沪深等超大、特大城市,以回归居民管理的居住证代替流动人口管理的暂住证,并以积分制、排队制,建立起常住居民努力工作、贡献城市、融入城市、分享红利的机制。
二是“四大板块”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实施进展顺利,区域发展新动能新亮点不断涌现。近年来,我国不断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破除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障碍,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基本形成了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差距缩小,困难地区经济恶化局面得到遏制,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已实现转降为升,投资降幅大幅收窄。四大板块经济联动性互动性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协调。“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的实施,正在培育着新的增长极和区域发展新格局。在京津冀一体化框架下,北京积极疏导非首都功能,推动了“通州副中心-燕郊”“北京-雄安新区”的统一规划和功能重新布局。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了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和修复水生态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四、绿色发展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16年,单位GDP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2年下降17.9%和25.4%,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同时,我国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城市空气状况趋于好转。我国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曾一度高达93.8%,粗放的生产利用方式严重威胁着环境。我国正在用更多的低碳改造方式,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现已成为世界节能和新能源利用第一大国。2016年,水电、风电、核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达19.7%。工业领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提升,绿色制造产业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47%,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取得成效,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不断增加,2016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到了17.7亿吨,回收总值约6000亿元。
二是绿色制造水平大幅提高。绿色制造理念逐渐普及,绿色制造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国制造2025》把绿色发展作为基本方针,同时把“绿色制造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我国工业80%左右是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升级的空间巨大。近年来,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地方都在不断制定落实方案、配套政策,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新机制。很多地区都给予绿色制造财政专项支持。各地都结合本地区产业基础和特点,提出了发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方面的重点方向、领域和路径。企业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明显提升,在继续加强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强调全面推进绿色制造,更加综合考虑产品生产制造的全生命周期影响,节能、节水、减排等资源环境绩效明显。绿色制造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批工业绿色转型核心关键技术装备取得了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第一条筒子纱智能染色线在山东投入使用,它能将每吨纱的用水量从过去的130吨压减到80吨。2016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12年下降了23.9%。
三是绿色消费模式不断得到推广。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就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着力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推进公共机构带头绿色消费、大力推动企业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开展全社会反对浪费行动等5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健全标识认证体系、完善经济政策、加强金融扶持等5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五、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
一是促进开放发展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公平营商环境不断完善。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向更高形态发展,跟上全球科技进步步伐,都需要继续利用好外资。他还特别要求要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2017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加强吸引外资工作。2017年8月,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首先,将进一步减少外资准入方面的限制。将会把在自贸试验区里面试行过的负面清单推行到全国,而且特别列出了12个重点领域,提出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次,将在税收方面采取一些新的支持措施。第三,要求地方政府严格兑现对外资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第四,对完善外资法律体系、深化外资领域“放管服”改革等重大工作做了部署。
二是进出口贸易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双向投资达到新水平。进出口贸易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外需内需联动,出口连续下降局面得到扭转。双向投资达到新水平,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一是货物贸易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2016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4.3万亿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继续位居世界前列。二是服务贸易加快发展。2016年,服务进出口总额8044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70.9%,年均增长14.3%,稳居世界第二位。三是双向投资快速发展。2013-2016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894亿美元,年均增长3.1%,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915亿美元,年均增长21.6%。
三是“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深入人心。我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为世界的共同发展与普遍繁荣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4.0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为世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截至2016年底,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合作区56家,累计投资186亿美元。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地,高铁、核电“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作者为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标签: 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绿色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