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论:为“中国饭碗”筑牢底座
来源:人民网
作者:晏然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8年04月16日 19:04:46
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练就“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新本领,才能书写好中国粮食安全的新篇章,助力乡村振兴的蓝图成为现实。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海南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超级杂交水稻的生产与推广。据悉,专家从南繁基地上千份“海水稻”中挑选出的176份优良品种,今年将首次在全国大范围试种。抓住良种这一核心,将为“中国饭碗”打造最坚实的底座。
仓廪实天下安,粮价稳百价稳,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目前,我国粮食产量达1.2万亿斤,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已得到稳定解决。但粮食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当前,粮食安全的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粮食生产方式转变,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粮食进口居高不下,增产边际成本增加,环境因素制约加剧,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广积粮”向“积好粮”,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通过收储制度改革、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等重大部署,就是为了切实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可谓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的一条新路。
藏粮于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原则。我国人均耕地少但粮食需求多样,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才能让“粮袋子”更满。以浙江海盐为例,该县目前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占耕地总数的81.75%,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到土壤环境检测网络建设,从专项基金设立到差别化耕地保护补偿,多措并举,才能让粮食生产不减量、农民种粮不吃亏。而“海水稻”的推广,不仅能保住“耕地红线”,更有望扩大耕地,将两三亿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为“粮仓”。的确,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必须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并实现保护耕地、调整种植结构与粮食安全的动态平衡。
藏粮于技,需以“藏粮于地”为基础,让新技术改变生产面貌。从发现野生抗盐碱性水稻,到聚合基因、选育新种,从科学家个体单干,到申请项目、集体研发,这个被称为“种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从试验到推广,花费了30余年,但汗水不会白流,科技伟力成就了水稻种植的大跨步飞跃。其实,海水稻落地生根只是“藏粮于技”的一个缩影,科技创新在粮食安全、绿色物流和信息化等领域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粮食行业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比、组建粮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谓顺势而行。
具体来说,为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的翅膀,需在质量安全、生态储粮、现代物流、深加工转化、加工装备、营养健康、信息化技术和安全战略等八大领域“深耕细作”,让粮食产业由政策支持、要素支撑转向创新驱动。其中,良种创新是上游,要走培育新品种提高粮食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粮食收储是中游,要让绿色储粮、智能储粮为粮食安全“加密上锁”。粮食加工是下游,要加快粮食产品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可溯源,生产出符合老百姓需求的精深加工产品。
生逢新时代,奋进正当时,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练就“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新本领,才能书写好中国粮食安全的新篇章,助力乡村振兴的蓝图成为现实。
标签: 粮食安全;饭碗;粮食产业;中国饭碗;海水稻;国家粮食安全;发展道路;结构性;新时代;育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