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说要来磋商贸易问题 但这事现在还不能太乐观
来源:中国网
作者:连俊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4月30日 07:55:09
当地时间4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外表示,将在未来数日率领代表团前往中国就贸易问题进行磋商。这是自上周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考虑来华磋商之后,美方再次就有关问题作出的具体表态。
当地时间4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外表示,将在未来数日率领代表团前往中国就贸易问题进行磋商。这是自上周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考虑来华磋商之后,美方再次就有关问题作出的具体表态。考虑到一个多月来中美贸易争端持续升级的背景,美方的这个举动有其积极的一面。对此,中国商务部和外交部也先后表示欢迎。
不过,有关磋商能否取得积极成果,仍需观察。自美方挑起中美贸易争端至今,对外释放出许多自相矛盾的信息,就同一问题的立场也时有反复。因此,我们需要看清美国此次提出来华磋商后面的几条重要原因,并对美方可能出现的反复有所警惕。
首先,要看到美方态度转变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中方所持有的坚定立场。
美方从一开始的口气强硬,到之后释放出各种前后矛盾的信息,再到现在决定来华磋商。这种态度的转变背后,中方一以贯之的坚定立场起到了关键作用。
实际上,如果我们对这场由美方发起的贸易争端梳理一番,就不难看到中国行动之迅速,传递信号之清晰——那就是中国不希望打“贸易战”,但绝不惧怕“贸易战”。这个立场是一以贯之的。中方多次反复强调,不愿意打贸易战,但也已经做好应对各种可能的准备,如果美方坚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中方将奉陪到底,坚决予以回击。
同时,中国也向外界表明,中国不仅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决心和信心是坚定的,中国改革开放前进的脚步也同样是坚定的。虽然美方一直想给自己加戏蹭热点,把中国4月初提出的扩大开放举措算成是自己施压的结果。但只要稍微对去年下半年至今的时事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中国扩大改革开放的举措是既定方针,不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美国挑起贸易争端的做法对其国内市场造成严重伤害,更引起了市场对于美国贸易和投资环境的普遍担忧。
美方的行为虽然针对的是中国,但最终伤害的必然是美国自身,除了使其丧失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之外,还会影响成百上千的美国关联企业。更重要的是,将会动摇国际社会对美国投资和营商环境稳定的信心。日前有消息称,多位美国经济学家们正在组织一次类似1930年反对“Smoot-Hawley”法案的签名。“这个签名行动已经至少包括了1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还包括一批其他的著名经济学家,他们共同反对特朗普近期推出的一系列关税措施。”
不仅如此,美国国内金融市场风险不断积聚,对美国金融的威胁正在加大。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日前突破3%整数关口,为2014年1月来首次。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及2.50%,也创下2008年9月以来新高。美债收益率的持续攀升,释放出利率上行的强烈信号,进一步提升了美国股市面临的风险。截至4月24日,道琼斯指数连续5日收跌,为2017年3月以来最长下跌周期。这种国内金融市场的压力,客观上也迫使美方急切地希望在中美贸易争端上找到突破口,减少不确定的风险,稳定其国内市场。
此外,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肆意挑起贸易争端的做法不得人心。
美方只顾自身的利益,推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确实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不确定性,特别是给企业的预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战后推动各经济体共同发展的多边贸易体制遭到了破坏,这更成为今年各经济体面临的共同挑战。不久前,在世界银行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2018春季年会上,各国财长、央行行长和经济学家们纷纷表达了对于不断增长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忧虑。从各方的反应来看,美方的做法不得人心。比如,欧盟经济和金融事务委员莫斯科维奇就向全球财经界领导人指出,保护主义今年给欧洲稳健经济增长带来最大风险。而世界贸易组织日前证实,欧盟23日向世贸组织递交文件,正式请求加入中方日前针对美国钢铝关税提起的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
如果更进一步来看,美国此次开启贸易争端,更有在其国内政治因素影响下,以突出经贸问题来实现政治目的的考虑。短期看,这是特朗普政府兑现竞选承诺、备战国会中期选举的选择,而从中长期看,更有打压“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意图在其中。比如24日,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就公开表示,中国将自己转型为全球科技纽带的计划“令人恐惧”。这种言论极具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的遏制意味,具有浓厚的冷战色彩。
考虑到以上这些背景因素,回头来看美国代表团即将来华磋商贸易问题的消息,我们就不难预见,此次磋商不会一帆风顺,美方在其间仍有可能出现各种反复,或是类似于打压中兴这样“增加谈判筹码”的行动。因此,对美方仍需“听其言、观其行”,并随时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针对性回应。同时更要认清,中方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决心和信心不会有丝毫动摇,中方会进行坚决的斗争,并且有条件、有办法、有能力,化解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
标签: 美方;贸易争端;来华;贸易问题;国债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