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莫让低俗语言污染网络空间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5月31日 08:13:00

更多

近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5网络语象报告》指出,目前网络语言低俗化现象相当突出,并且已从网络虚拟空间向纸媒、广播电视、学校等传统媒体和现实生活渗透,一些报刊为了吸引眼球,频频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为标题,失范之势不容小觑。

  近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5网络语象报告》指出,目前网络语言低俗化现象相当突出,并且已从网络虚拟空间向纸媒、广播电视、学校等传统媒体和现实生活渗透,一些报刊为了吸引眼球,频频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为标题,失范之势不容小觑。

  警惕网络用语低俗化绝非新话题,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网络语言的渗透和倒灌,甚至在打字过程中,一些输入法都能自动“联想”到低俗的网络热词。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低俗用语不仅在网络空间畅通无阻,更在不少媒体上频频出现。

  网络用语泥沙俱下,媒体使用网络语言是把“双刃剑”。当然,很多媒体使用网络低俗语言并无恶意,只是为了显得“紧跟时代”或者“接地气”,然而就如同过气的网络段子登上晚会观众不买账,媒体放低身段,网友也不领这个情。一些哗众取宠的标题不但会让人产生消费过度的视觉疲劳,更容易带来矫揉造作和浮夸迎合的观感。来者不拒、媚俗跟风,将传播停留在浅薄的表层,忽视内容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传统媒体的形象和格调。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更应对网络语言认真甄别、谨慎使用,加强用词自律,引导健康的语言审美。

  网络低俗语言不只表现为语言的低俗和低级,更在于其积聚了一定的暴力因素。网络的匿名性是网络重要的媒介气质之一,也被认为是当下诸多网络问题特别是“网络暴力”的根源所在。这种隐匿性使网络用户没有后顾之忧,更容易出现放纵行为。很多网络低俗用语并非创新和浓缩,只是将一些粗话脏话用谐音等手段表达,例如“尼玛”等词语,看起来披上“文明”的外衣,却难掩低级粗俗的本质。此类脏话不只是简单的审美观偏离,更是放大和鼓励某些网民的语言暴力。正如《2015网络语象报告》所指出,互联网带来了话语权平等、权威解构,同时也使得社会负面情绪、文化粗鄙现象经由网络放大。

  网络时代的语言在不断流动,也在不断自净和淘汰。不少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都是新文化运动中推广白话文所产生的新语言。新语言的出现是进步与活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出发,语言净化也好,文化建设也好,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心有高标,方能致远”。越是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越需要高雅的审美和有序的规范。现代社会尊重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放纵,语言的规范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优雅和隽永的文字之美,应该既承接传统标准又对接现代审美取向。媒体必须考虑受众,遵守文明道德规范,肩负起审慎选择网络用语的责任。自我约束也是公民成熟的标志,网民只有保持理性、秉持文明,才能使语言使用走向真正的健康和自由。

  每一个使用网络用语的人都不是看客,而是建设者。既然我们不想活在一个低俗粗鄙的文化洼地中,就需要每个人都来参与网络文明语言建设。

标签: 低俗;语言;网络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605/W0201605313349018585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