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9岁高考,当心赢在起点却输在了终点

来源:红网
作者:何泉蓉    责任编辑 金晨
2016年06月10日 09:11:00

更多

每年的高考都是媒体和社会议论的热点,今年,一则9岁女孩参加高考的新闻让网友目瞪口呆:6月7日高考第一天,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考点迎来一位特殊的考生——9岁女孩张易文。

  每年的高考都是媒体和社会议论的热点,今年,一则9岁女孩参加高考的新闻让网友目瞪口呆:6月7日高考第一天,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考点迎来一位特殊的考生——9岁女孩张易文。1.3米的身高,瘦小的身材,她的出现让考生和考生家长惊叹不已,一时间9岁女孩参加高考被称赞为“小神童”。(6月8日中国青年网)

  此消息随即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称赞小女孩天赋异禀、勤奋好学,有人则批判其为“揠苗助长”的典范,还有人质疑这是一场炒作。看到此新闻,笔者不禁联想到两个月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神童魏永康遭退学事件,不管9岁女孩参加高考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笔者都认为此举不宜赞扬,更不值得效仿。

  神童因其特殊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大量神童不断涌现,一些神童在某些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例如著名的天才钢琴家郎朗;一些神童则如昙花一现,开始时引人注目,随后渐渐销声匿迹;还有一些神童最后沦为了“伤仲永”的悲剧,例如魏永康——13岁参加高考,17岁进入中科院硕博连读却遭退学。

  不可否认,有些孩子一出生就具有某种天赋,如若后天适当加以引导培育,就有可能会成为国家栋梁的之才,这是真正的“神童”。然而大部分的神童是后天“人工培养”出来的,可以称之为“假神童”。

  “假神童”的出现与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密切相关,一些家长抱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想法,采取“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胎教学语言,一岁学游泳,两岁学唐诗,三岁学写字……三岁的孩子就把七八岁孩子该学的东西都学完了,接着就跳过幼儿园直接上小学,在小学中学连续跳级,照这样的模式发展下去,出现九岁或者十三岁孩子参加高考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常人的成长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三岁孩子做三岁该做的事情,十岁孩子学十岁该学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而那些所谓的“神童”则越过了本该经历的阶段,提前把所有阶段的内容都学完了,但是因为其身体和心智都还没发展成熟,所学的知识和所处的环境都超出了生理心理的承受范围,最后的结果就是“江郎才尽”,赢在起跑线的神童最后却输在了终点……

  在竞争越加激烈的中国教育环境下,家长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而让孩子提前接受优质教育,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有些家长却是出于攀比的心理,逼迫孩子参加补习班或者自己在家给孩子辅导,目的就是不让自家孩子被别人比下去,再加上媒体对神童的宣扬报道,家长之间的攀比更加剧烈。四五岁的孩子,本该是玩耍的年纪,却被家长当成教育的试验品和攀比炫耀的工具,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神童,失去了美好的童年,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再回到9岁女孩参加高考的事件,本该在上小学的女孩却去考高考,即使她考上了大学又有什么意义?大学的作用不仅在学习专业知识,还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一个生活还不能自理的女孩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谁又能保证她以后不会像魏永康一样沦为“伤仲永”的悲剧?

  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最重要,家长如果一味采取“揠苗助长”的教育而忽视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最后只会害了孩子。社会各方对于此类神童事件也不应过度赞扬和炒作,应该冷静客观看待,纠正不良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文/何泉蓉

标签: 高考;揠苗助长;炒作;退学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