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秀”也可以恰到好处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张东锋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6月23日 13:02:00

更多

最近有两则涉及“秀”的报道引起不少网民关注。一是某地干部背了一位受伤朋友过水塘,负责宣传的同事误解为转移行动不便的群众,图文发布后被指有“作秀”的嫌疑。

  最近有两则涉及“秀”的报道引起不少网民关注。一是某地干部背了一位受伤朋友过水塘,负责宣传的同事误解为转移行动不便的群众,图文发布后被指有“作秀”的嫌疑;另一则是山东潍坊市交警支队直播夜间执法查车,一个晚上就吸引了3万人次在线观看,且这个“秀”受到了绝大多数网友的称道。两件被网民围观的热点事件,因为舆论的反应截然相反,颇耐人寻味。特别是交警查车的直播,它一定程度上表明,公众对“秀”并非天然反感,关键是“秀”得恰到好处。

  对公众人物来说,由于经常被置于公众目光之下,所以任何特定的言行都可能被解读出“秀”的意味;而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即便普通的政府工作人员,其在公开场合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受到格外关注。说到“秀”,古即有之。比如清朝皇帝往往会在每年立春日“扶犁亲耕”,目的是向官员和百姓传达其重农的治国理念,以亲身示范“劝民农桑”。到了今天,官员身体力行参加一些活动,不仅是为了凸显对一些事物的特别重视,同时更有亲民之意,甚至在现代政治理论里头,“秀”已进入了形象公关的范畴,受到政治家的格外重视。

  好的“秀”令人印象深刻,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就有可能变成“作秀”,适得其反。纵览国内外各种案例,一些官员的“秀”之所以没能得到认可,无外乎以下两点:一是为做而做,结果就变成了走形式,比如有些人参加植树活动,还要带上鞋套唯恐沾了泥土,如此“不接地气”显然会让人怀疑其真实用意。二是承诺不兑现,以致失信于民,就像那些老是打不进的领导热线,给人的感觉就是开了“空头支票”,也就无法收到亲民之效。

  由是观之,那位背朋友的干部之所以会遭遇“作秀”质疑,虽直接原因是负责宣传的同事错误传播,但深层次的问题恐怕是一些网民将其理解成“为了背而背”,存在拿朋友“充数”的嫌疑;而交警直播查车,则跟前不久的河南城管网络直播执法相似,虽然会有“执法过程可能会涉及被执法者的隐私与商业秘密”的担忧,但比起出现执法争议后发布的视频,执法过程直播所带来的真实感、连续性、完整性,更贴近公众对于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的心理需求,这样的“秀”拉近了彼此距离,自然赞多于弹。

  因此,作为一种行为过程,“秀”得是否恰到好处,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公认的评判指标。这包括:真实;当事的领导干部真正去做了,如果只是到了现场简单地比划了一下拍完照就走人,或仅是出于宣传需要摆拍乃至PS出一些“慰问照”“扶贫照”,至少传播效果上会打折扣。惠民;至少给当事人带来了实际好处或解决了某些需求,即使只在特定情形下“秀”了一次,也应该予以肯定。一致;即要表里如一,少一些“突击秀”,诸如偶尔坐一次地铁,或是类似某位落马官员那样把豪车开到办公楼附近再换自行车上班,不仅于自身无益,还有可能损害群体形象。

  大众媒体的发达和自媒体的日渐流行,增加了领导干部乃至普通执法者的曝光度,一些行为也就比以往更容易陷入争议。一些“亲民秀”之所以频频遭遇公众的“习惯性质疑”,与过去我们的行政系统相对于外界比较封闭,部分领导干部与市民的日常性互动不强有关。那些“为了做而做”的“秀”固然要避免,但也无须被争议束缚了手脚,变得不敢为或不为。“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特别是对那些“亲民秀”而言,只要真真正正去做了,而且坚持长久,则不仅可以改善政府自身形象,最终也会提高整体的公信力。

标签: 领导干部;网民;作秀;执法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