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中青报:优质生源成了价高者得的买卖?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鑫宇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6月23日 13:33:00

更多

中青报:优质生源成了价高者得的买卖?简单照搬外国录取制度也许不可行,但是基于扩大考生与高校双向选择空间这个大方向,积极开展制度设计和相关调研,却是可在短时期内落实的。

  高分生源的供需关系已渐渐逆转,名校对高分生源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考生很难有时间和能力充分取舍心仪的学校。

  每年高考结束,各大高校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以在争抢高分生源的“招生战场”上抢占地盘。有的招生人员直接把电话打到高分考生父母那里,有的招生人员通过“签约”提早锁定高分考生,亦有招生人员为高分考生提供选择专业优先权和其他特权。提供巨额奖学金也是招徕高分生源的老办法,例如,今年暨南大学为高分考生提供最高10万元的奖学金。

  对多数家庭而言,1万元起,10万元封顶的奖学金,是个大数目。然而,归根结底,这些采用不同招生手段的高校,进行的还是一场“零和”的生源竞争。

  说这样的竞争是“零和”的,可以从两重含义理解。第一重含义是:不论各大高校采用哪种招生手段,高分考生数量也就那么多,某学校多招到一个,其他学校就必然会少招到一个,不论各校招生手法多么新奇,投入资源有多么巨大,对总的教育发展没有促进作用。第二重含义是:在招生竞争中投入的各种资源,既无益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无法转化成更多有利于全体师生的教育资源,更不能给科研工作带来任何帮助。用各种优厚条件作为“诱饵”,还会严重影响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的判断力。毕竟,填报高考志愿是人生大事。

  批评这些高校固然简单,我们却也有必要看到现实——当下,几乎所有知名高校都会把大量资源投入到招生竞争中。去年,一场发生在清华和北大两校招生人员之间的网络口水战,更是证明了顶级高校亦不能免俗。如果仅仅是一两所高校这样做,我们可以去批评这些高校,但大多数高校都这样做的现实,难言高校招生体系没有问题。

  恢复高考至今,先由考生按顺序填报志愿,后由各大高校统一录取的模式从来没有变过。在过去,高校录取名额是稀缺资源,能考上大学就已经很不容易,高校也不愁生源。因此,这种不利于考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招生制度并没有暴露出问题。但是,高分生源的供需关系已渐渐逆转,名校对高分生源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考生很难有时间和能力充分选择心仪的学校。而且,考后的志愿填报期是高校争抢学生的主要时间窗口,于是,各大高校也就只好放下身段,一门心思投入到这种看谁“出价”高的招生竞争之中了。

  如果考生们能真正“平行”地填报多个志愿,由各个学校分别录取,录取结果出来之后再在被录取的学校中慢慢选择,各大高校又何必着急锁定生源?而考生选择高校的窗口期的延长,也将让考生与家长能更冷静地比较学校间的优劣短长,让教学水平和学习环境——而非招生办的“出价”——决定考生的最终去向。

  高考每年都影响着数百万年轻人的前途,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个道理没有人不懂。简单照搬外国录取制度也许不可行,但是基于扩大考生与高校双向选择空间这个大方向,积极开展制度设计和相关调研,却是可在短时期内落实的。

标签: 考生;高校;生源;招生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