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洪灾面前,别把真相捂在嘴里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作者:李泓冰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7月11日 14:03:07

更多

6月底7月初,洪水奔袭南中国,留下一片汪洋。年轻的士兵舍命挡住洪峰,繁华街市鱼群取代了车流,长江中下游数个城市告急,数千万百姓家园受到威胁。洪灾,成了眼下最烫手的话题。

  6月底7月初,洪水奔袭南中国,留下一片汪洋。年轻的士兵舍命挡住洪峰,繁华街市鱼群取代了车流,长江中下游数个城市告急,数千万百姓家园受到威胁。这样的灾情镜头触目惊心,让整个中国都焦首煎心。洪灾,成了眼下最烫手的话题。

  面对天灾,有一种与从前不同的舆论生态,悲情与感动不再是主旋律,质疑和反思总是不胫而走。比如,战士吃泥水馒头的镜头,引来对军需供应能力不足的质问;某地领导抱病在抗洪前线指挥,网友纷纷质疑新闻图片是否摆拍;电视中频频出现人墙沙包,是否表明我们的抗洪手段过于原始落后,不是有用钢板轻而易举挡住洪水的“德国神器”,咱怎么不学呢;还有,说好了三峡大坝能防百年千年一遇洪水呢,怎么这会儿没有发挥作用……

  就热点追问,一些权威媒体迅速组织对专家的采访,对事件的调查,出面释疑解惑,泥水馒头是战士们没工夫离开抗洪一线吃顿安稳饭;带病出征的领导,其镜头是在拍摄灾情时偶然捎带;所谓德国挡水神器需要诸多条件比如硬路基,即便发达国家在洪水面前也时常得靠人力运送沙包;百年千年一遇,是指大坝本身过硬到无惧特大洪峰,对中下游暴雨确实作用有限……

  民气可用。公众的质疑,尽管未必成熟,仍是推动抗灾减灾的动力。媒体的回应,尽管未必全都有说服力,这样的努力多了,真相仍会鲜明地浮出水面。而在这个过程中,更首当其冲应该主动站出来释疑解惑的,是各地各级领导干部。毕竟,他们掌握的救灾信息渠道更直接也更权威。在灾难中,让相关信息公开透明,不刻意回避质疑,遇到媒体提问不躲不避,及时而坦诚地直面媒体,准确而理性地表达,勇于反思失误,也对公众的误读及时做好解释工作。

  当然,网上也不乏一些偏激且不靠谱的猜测,甚至也有个别无聊甚至是恶意的谣言制造者,什么某地溃堤在即,什么某女孩惨被淹死,往往在瞬间吸引公众眼球,传播效能极为强势,事后却证明纯属谣言。

  对此,更需要领导干部及时回应,不能等到长了翅膀的谣言已经漫天飞舞,你还把真相捂在嘴里,不敢发声。这不仅仅是公众的希望,也是对信息公开的制度要求。

  从前,我们曾经习惯于对灾情特别是伤亡数字讳莫如深。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震惊世界的伤亡数字,是在时隔3年之后方公之于众,更多的细节和实质性内容的公开,甚至迟至二三十年之后。如今,在历次天灾人祸的磨砺下,中国已经洞悉在灾难面前,凝聚人心,取信于民,公开透明才是众志成城抗灾减灾第一要义,才不会造成激惹舆情的次生灾害,不会给蛊惑人心的谣言提供沃土。

  进步在一点一滴积聚。

  2005年,国家保密局、民政部联合宣布,对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员总数及相关资料解密。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意味着从此重要信息该让人民知道而政府不予公开,百姓有权起诉。从此,“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有了法律依据。天灾人祸面前,官员的刻意瞒报意味着违法。同样,面对谣言躲躲闪闪,怕当出头椽子,怕引火烧身而不敢站出来澄清,也是缺乏担当的失职行为,往往会导致严重后果。

  在洪水肆虐的非常时刻,官民信息的有效沟通,是最大的凝聚力,也是公众情绪最好的镇静剂,甚至是一剂最有效的减灾良方。因为,在灾难中,真实的信息就是生命的线索……

标签: 谣言;洪水;质疑;公开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