枧头林, 千年水乡旧曾谙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余喜华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7月19日 08:26:40
不久前回了趟台州老家,发现曾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邻村枧头林,又重现如诗如画的水乡美景,变化之大让人感慨。
不久前回了趟台州老家,发现曾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邻村枧头林,又重现如诗如画的水乡美景,变化之大让人感慨。
枧同“笕”,字义为悬挂在地面上的引水木槽。枧头林所在的螺洋一带,属于水乡河网地带。原始农耕时期,田野上到处可见这样的引水木槽,用以引水灌溉。如今村人以林姓为主,“枧头林”一名大概由此而来。
另外,“枧”字又作“栓”解。据史料记载,南宋咸淳年间,有一个叫余藻章的螺洋余氏先祖,通晓农业水利知识。他带领族人和当地民众,在今黄岩院桥沙门店以东、梅山以西,筑水渠两条,并修建了罗川闸。又在螺洋后叶修筑一堤坝,将浮排里与山水泾、鉴洋湖相通,从而使包括枧头林在内的螺洋一带,河道纵横交错、池塘湖泊星罗棋布,方圆几十里旱天无旱灾、雨天无涝灾,保证了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造福了一方百姓。“枧头”实乃河坝之意。
沿着河岸而行,只见除小部分河岸由水泥浇砌而成,大部分是夯土河堤。那些经由河水长年累月冲刷形成的不规则的沟沟坎坎,恰是蟹虾螺蚌自然栖息的天然温床。河水自南向北缓缓流淌,应该从上游鉴洋湖流来。此处河面开阔,最窄处目测估计有十余米宽,而最宽处,是伸入村庄田边的一处河荡,足有二三十米宽。在河荡的对面,有一小河汊伸向稻田深处,不知其长短深浅。此时河水浑黄,盖因近期多雨,雨水冲刷两岸的田地,泥浆随着雨水流入河道之故,如若天晴一二日便自会澄清。
河面上还有3座木质吊桥,连接主河道的东西两岸,也串联起那条伸向稻田深处小河汊的南北两侧,使得行人能在河的各处自由来去。房舍紧挨着河东岸而建,都是砖混水泥建筑,少了些古朴、原始的风貌,但一排排、一行行整齐划一,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四面绿树掩映,芳草萋萋,莺飞蝶舞,透露出几分质朴平淡的气质,见证了新农村建设的气象。
曾几何时,地处路桥最西边、紧靠黄岩鉴洋湖湿地的枧头林,距离繁华的城区不过几里路。那时候,只重视经济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使得枧头林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就在几年前,枧头林还是个道路坑坑洼洼的小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路旁垃圾成堆,蚊蝇乱飞;河道堵塞,河水乌黑发臭、杂草丛生。村人的生活条件恶劣,经济条件稍好点的人家则纷纷选择搬离,在城区或附近的香樟湖畔买房安居。
自2010年始,村里开启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在浙江大学环保所的支持下进行生态化整治,村民的房前屋后铺上了平整的水泥路,还清理了垃圾,增设太阳能垃圾回收箱和公共厕所,同时也疏浚了河道,并在河和路的两旁进行绿化,在村庄四周建起了5座休闲小公园。
如今的枧头林,绿树成荫,秀水环绕,渔歌唱晚,不仅使外出的村人回归,还吸引了大批城里人到此郊游观光。当我们路过一处河边凉亭时,只见一群中老年音乐发烧友在吹拉弹唱。那悠扬的旋律,回荡在水乡上空,与周围的秀水田园、欢乐的游人,构成一曲欢快的水乡畅想曲。
徜徉河岸边,我一直在想,大自然无私地给我们提供稻谷、蔬菜和鱼虾等食物,使得人们世代丰衣足食、繁衍生息。但它也需要我们精心呵护,做到索取有度。枧头林村的前世今生告诉我们,在获取大自然给予的物质财富、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既要对得起前人筑堤挖河、开荒造田的千年基业,又要给后世子孙留下一片继续生存的秀美家园。
标签: 水乡;河道;秀水;雨天;河岸;稻田;螺洋;雨水;涝灾;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