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在规范中呵护“微购”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何鼎鼎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8月02日 07:48:15

更多

降低微信购物风险,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关部门除了倡议卖家诚实守信,提示买家远离不靠谱卖家,更应从制度发力,约束微购乱象,保障交易安全。

  从朋友那买到了“鸦片面膜”“保证肯定正品、到手成了A货”……近年来,微信“朋友圈”多了不少微商,也多了几分风险。对一些尝鲜者来说,好奇心还没满足,友谊的小船已经翻了。

  “微信购物不受消法保护,建议消费者通过司法途径处理”。近日,甘肃省工商管理部门一份报告也在加剧消费者的担忧。尽管事后该工商局承认报告表述不完整、不严谨,但工商部门的“艰难”表态也在提示:“友谊”有风险,微购须谨慎。

  与在自营平台或第三方交易平台消费不同,通过私信的微购安全性最为堪忧,“起承转合”都暗藏风险。随着“朋友圈”逐渐陌生人化,加了微信不等于相识,卖家是谁、产品怎样,往往不详,买家知情权孱弱。交易过程或许“省心”“贴心”,但卖家承诺多为口头,兑现与否得看“良心”,交易的天平一开始就是失衡的。待到付款,往往微信直接转账,缺少了中介平台的信用担保,一旦卖家“拉黑走人”,买家只会“查无此人”。又因为微信并非网购平台,即使有纠纷,买家往往退货无门、求偿困难。

  小额、高频、半封闭……足不出户“朋友圈”,实现轻松交易,这是技术红利带给市场的活力。然而,信息不对称的交易机制,同样带来畸高的交易风险。而要降低这种风险,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关部门除了倡议卖家诚实守信,提示买家远离不靠谱卖家,更应从制度发力,约束微购乱象,保障交易安全。

  移动互联时代,交易越来越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由可见向虚拟过渡,由此带来交易事实认定与监管的困难。对于微购而言,眼下的最大障碍,就是认定谁是经营者。在现行消法下,由于“经营者”主体资格缺乏清晰的表述,工商部门、消协一般不认定自然人卖家是“经营者”。所以,当微购被“朋友”坑了,除了追究生产者责任或者诉诸法律,网友只能自认倒霉。可见,一旦法律的保护不力,市场土壤中充满活力的底层孔穴,也可能变成充斥纠纷的制度漏洞。

  面对市场交易形式的变更与发展,除了提示消费者更加审慎、做好证据的留存,法律监管应该与时俱进,平台也可以更有作为。就微购来看,当越来越多的自然人成为卖家,市场对于“自然人”纳入“电子商务经营者”有了天然的需求。也有人提出,在消法未明示的情况下,能否适用其他法律中对自然人也是经营者的认定?而对于微信平台而言,尽管不可能像第三方交易平台那样监管每一笔私下交易,但也不可能成为甩手掌柜。减少微购乱象,能否从实名注册入手,强化对用户的提示义务,同时保障资金流转,提升交易的安全性?

  立足“互联网+”时代,“微购”这样的民间市场,无疑需要在规范中得到更好的呵护,这既考验有关部门对新事物发展态势的把握能力,也考验平台方是否对消费者权益真正关切。

标签: 卖家;经营者;交易;买家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