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未录取通知书”为啥让人感动?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范子军    责任编辑 杨静涛
2016年08月20日 08:21:40

更多

“未录取通知书”的意义显然不仅在于打破了约定俗成的“规矩”,而且所有人录取与未被录取的知情权都受到尊重和满足,不再只有金榜题名者获得鲜花和掌声,落榜者也能得到问候和安慰,更从细节上凸显出大学应有的兼容并包精神,正因为如此,面对“未录取通知书”,人们收到的不是失落,而是感动和敬畏,是不被忽视和冷落的获得感。

  相比传统的中规中矩,如今各高校也在录取通知书上各做文章,或文艺或清新或古典或高科技,港中大(深圳)的“未录取通知书”当属其中最为特别的,有家长称“好感动,好有爱心的校长,没被录取是遗憾,收到来信是震撼……”,甚至有学生因为这封未录取通知书决定复读明年再报考。(8月19日南方都市报)

  历年高考人们千盼万盼的都是录取通知书,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个性化上做文章,着力体现学校的特色、优势、内涵和实力,展现大学的开放姿态、创新精神和人文魅力,常会带给人们新鲜、喜悦、激动和期盼。名落孙山难免让人失望、遗憾,“未录取通知书”何以让人感动、震撼?究其根源或在于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反馈和尊重诉求。

  按照常识和惯例,录取程序启动至结束,在相应时间段没接到录取通知书就意味着未被录取,发“未录取通知书”压根儿没这个必要。港中大的别出心裁看似多此一举,恰恰触动了大家的神经末梢,获得志愿填报资格、参加了校方的综合评价测试,谁都希望得到回音而不是从此石沉大海,还可能有人担心会不会被疏漏,此举也就由此变得顺理成章。

  广东和浙江两省今年共有2366名考生报名参加港中大(深圳)的综合评价测试,1293人通过入学测试,最终录取288人,绝大部分人都在“未被录取”之列,但校方还是不厌其烦、不计代价发出近2100封“未被录取通知书”,“象牙塔”不是高高在上,对众学子的渴求没有不屑一顾,背后的亲民情怀和互动善意,让人感到接地气、有亲和力。

  “未录取通知书”的意义显然不仅在于打破了约定俗成的“规矩”,而且所有人录取与未被录取的知情权都受到尊重和满足,不再只有金榜题名者获得鲜花和掌声,落榜者也能得到问候和安慰,更从细节上凸显出大学应有的兼容并包精神,正因为如此,面对“未录取通知书”,人们收到的不是失落,而是感动和敬畏,是不被忽视和冷落的获得感。

标签: 未录取通知书;高考;高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