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菜单式扶贫,要害在“精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建斌 常建国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8月25日 13:33:47

更多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何谓精准?如何精准?陕西省陇县在实践中认识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因户施策,量身打造扶贫大计,以此烹制的大餐才能对胃口、易消化、有营养,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地处六盘山区的陇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扶贫开发困难重重。但这个县却知难而进,化难为易,创造性地探索“菜单式”扶贫开发新模式。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有效管用,扶到了点子上、帮到了心坎里,给人启发。

  菜单式扶贫最大的特点,就是群众“点菜”、政府“配菜”、干部“上菜”、考核“评菜”。主动问需于民,倾听困难群众的发展意愿,引导群众称心“点菜”,做到“你点我有”“你需我供”,这是基础。根据“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树立“要什么、给什么”的帮扶理念,精心“配菜”,着力打造调和众口的“满汉全席”,这是重点。依托干部职业技能和岗位特点,为不同类型贫困户送上私人定制的“精品点心”,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从志愿服务、慈善帮困、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等方面为贫困户贴心“上菜”,这是核心。以“账单式工作法”为抓手,用心“评菜”,将精准扶贫纳入部门乡镇和单位的重点工作年账单、季账单、月账单和周账单,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联系单位和联系责任人身上,确保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压力、工作有动力,这是保障。打造好这一完整链条,扶贫也就扶到了实处,扶到了根儿上。

  菜单式扶贫是对“精准”的生动诠释。无论是摸底子,还是定措施,只有不厌其烦走进贫困户家中,反复沟通、详细调查,实打实地找准各家各户致贫的根源,才能以此为依据确定贫困类型,为一户一方、对症下药打好基础。精确定位之外,搞好扶贫资源的精准管理尤其重要,做到这一点,才能聚合各种资源,使其真正用在贫困户身上,不跑冒滴漏。除此之外,对扶贫责任人还应进行精准管理,做到一村有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一户有一名脱贫致富责任人,严格落实责任制,不脱贫不脱钩。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客观诉求,对存在的问题点对点具体解决,就能定制出一桌桌香气四溢的“帮扶大餐”,一道道内容丰富的“营养菜品”。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干部的引导和助推作用不容小视。某些地方的扶贫之所以总是“涛声依旧”,与一些干部找不准穷根却热衷于大上项目、大造声势、撒胡椒面的急功近利,大有关系。菜单式扶贫开发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可以有效克服大呼隆式扶贫的弊端,扭转贫困数据来自抽样调查、扶贫项目千人一面、脱贫规划千篇一律的状况,避免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病急乱投医的误区,增强了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和长远性。与此同时,菜单式扶贫还有助于倒逼干部转变观念,锤炼一支沉得下去、扎得住根、出得了力的扶贫队伍,打通惠民政策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

  启于思路,胜于理念,贵在实干。陇县的做法表明,尽管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但只要扔掉花架子,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没有跨不过的火焰山、蹚不过的通天河。

标签: 扶贫;精准;账单;菜单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