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期待更多科学“对撞”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柏木钉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9月09日 20:26:58

更多

科学家围绕某些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公开“对撞”,不仅有助于减少重大科技决策的盲目性,而且有利于培育健康的科学文化、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


  连日来,科学家们就“中国目前是否适宜建大型对撞机”的辩论,使一个原本在专业圈子内部“窃窃私语”的问题,成为引人关注的公共话题。

  其实,自2012年以来,中国物理学界内部就围绕一个可能耗资超千亿人民币的大科学装置——超级对撞机,产生了激烈辩论。近日,业内人士就中国建设超级对撞机是否会超过预算、是否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是否会挤占其他领域的研究经费、能否实现其科学目标等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让大型对撞机成为热词。

  中国该不该上马超级对撞机是个非常专业的科学问题,目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达成共识尚需时日。但笔者认为,科学家们围绕某些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公开辩论、激烈“对撞”的做法有其积极意义,值得倡导。

  首先,这种“对撞”有助于减少重大科技决策的盲目性。回顾我国的科技发展史,既有“两弹一星”“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大飞机”等许多成功的案例,也不乏没那么成功的决策。一些决策之所以令人遗憾,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上马之初缺乏充分论证。“不确定性”是科学研究特别是前沿基础研究的最大特征,那些耗资巨大、研究前景难言明朗的重大科技项目,上马之初尤其需要充分听取业内专家正反双方的深入论证,否则可能重蹈国外一些大科学工程半途而废或无果而终的覆辙。

  其次,这种“对撞”有助于培育健康的科学文化。科技体制、经费投入、科研人才和科学文化是一个国家科学繁荣、技术发达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快马加鞭、改革新政不断出台,经费投入逐年递增、科研仪器日新月异,青年才俊不断涌现、队伍日益壮大,急需补钙的当属健康的科学文化。在科学文化之中,最为缺乏的,恐怕就是知无不言、充分探讨的科学氛围了。由于“人情面子”等原因,一些科学家在科学话题面前选择了“沉默是金”。其结果,要么是伪专家大行其道、“大嘴巴”忽悠公众,要么就是本不该上马的项目匆忙开工、不该结题的项目蒙混过关。只有公平公开、活跃活泼的百家争鸣,才能迎来科技事业的百花齐放。

  再次,这种“对撞”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只有6.20%,落后于科技发达国家。公众科学素质不高不仅拖了科技创新的后腿,还使“吃茄子就能包治百病”“吃碘盐就能防治核辐射”等谬论大行其道。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必须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观点“对撞”是普及公众科学知识、培养公众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正如有媒体所评论的那样,一个月前,中国99.99%的人可能对大型对撞机还一无所知;但一个月后,它却逐渐演变为一个公共话题。经过专家们的辩论,公众就对大型对撞机的作用、发展历史等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其效果远胜过场面宏大的“我说你听”。

  值得称道的是,在这场围绕大型对撞机该不该上马的“对撞”中,讨论双方都以理服人、就事论事,既没有以势压人,更没有辱骂约架。希望科技界这样的“对撞”更多些,不管是重大科技决策,还是“有的能重复、有的不能重复”的实验结果。

标签: 对撞机;科学文化;科技创新;科学家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