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承担电信诈骗不治之过?
来源:红网
作者:唐剑锋 责任编辑
金斌
2016年09月11日 09:01:48
治理电信诈骗不力的板子,要找准责任者的屁股,重重打下去。
据近日《济南日报》报道:电信诈骗案正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增长,增幅远高于GDP。根据公安部门公布的数据,2015年的电信诈骗案涉案金额超过100亿元。由于每一个报案人的被骗金额最多也就几万十几万,对结案的派出所来说,实在谈不上“重大”,所以很多案件才一直没有被重视。
另据新华社报道,电信诈骗案破案率只有3%。考虑到相当多的诈骗根本没有立案,这个数字事实上还会更低。如果以徐玉玉被骗1万元为平均数的话,2015年被骗的人达到100万个,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谁没有接到过诈骗电话?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今年上半年中国网民平均每天接到3个骚扰电话、2.9条短信。
对于电信诈骗,很多人还是保持了相当的警觉和警惕。那你或许会问:徐玉玉怎么还是被诈骗了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徐玉玉作为一名准大学生,可能对于一般的诈骗,还是有相当的警觉,但对于这样的“精准诈骗”,换谁都难保不被骗。徐玉玉的助学金,是向当地教育部门申请的,她申请助学金的26个数据项,其中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住址,还有个人照片、生日、银行账号、学号、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信息等等,都被骗子“精准”掌握了。如果这样“精准”的数据降临到自己头上,面对“助学金”时,谁还能不相信呢?
对申请助学金需要什么手续,我不清楚,可能也就没有资格说东道西。但是,难道申请助学金真需要26个数据项吗?这些数据,不仅呈现了申请者自身的状况,还反映了她的社会关系网。用一句时尚的话说,完全掌握这些信息就意味着,个人隐私完全处于一种“裸奔”状态。这使我想起电影《地雷战》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不见鬼子不挂弦”。为了炸到鬼子,不伤到自己人,就得精准掌握鬼子出动的信息,“见到鬼子出动了才挂弦”。你看看,那些被骗的人“在明处”,而躲在暗处的骗子们,凭借着自己“精准”“掌握”到的信息,“挂上弦”后,有谁还能跑得了呢?
有人认为:不必要的数据只要被搜集起来,不仅没有用,还可能坏事,特别是在收集而来的数据无法得到加密保存的情况下,就极易泄露。而这些个人数据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就极有可能让徐玉玉们深信不疑,就极有可能让骗子们得手。不是徐玉玉们的警惕性不高,也不是骗子的骗术高明,而是我们对搜集我们信息的部门,太过于信任了。我们难道不该反思、甚至质疑,当下某些政府部门和商业机构现行的数据搜集机制的合法性、正当性和科学性吗?
数据搜集起来,却不加密保存,这是不是一种工作失职?一旦这些数据被骗子们“精准”掌握,一起电信诈骗案就可能发生。不加密保存的数据,让个人隐私“裸奔”的数据,极易将“精准”数据泄露出去,而只有3%的破案率,是不是也是对电信诈骗的一种纵容?事实上,防范不力,打击不力,惩治不力,破案率不高,才使得电信诈骗这样嚣张,才使得“网民平均每天接到3个骚扰电话、2.9条短信”。
惩治是最好的防范。大家对近年治理“酒驾”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前些年,“酒驾”多猖獗?甚至有人认为:“酒驾”是社会顽疾,难以治理。当我们认真起来后,猖獗一时的“酒驾”,不是已不再嚣张了吗?电信诈骗之所以猖獗,与我们没有下“治理酒驾”那样的狠功夫,不无关系。因此,治理电信诈骗不力的板子,要找准责任者的屁股,重重打下去。
著名信息管理专家、科技作家涂子沛认为:“纵观当下电信欺诈泛滥的现实,最大的感受是:不是管不好,而是没有管。一句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有效打击、综合治理电信诈骗,执法部门、数据搜集管理部门,还有运营商的责任,是一个都不能少的。
标签: 电信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