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AED零使用”会用敢用才能提升使用价值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朝清    责任编辑 金晨
2016年09月16日 07:22:53

更多

7月26日、27日,首批21台由浙江宁波市红十字会募集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免费投放安装于宁波人流集中的交通枢纽地段,公共安全又多了份保障。

  7月26日、27日,首批21台由浙江宁波市红十字会募集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免费投放安装于宁波人流集中的交通枢纽地段,公共安全又多了份保障。但记者采访了解到,到9月13日为止,21台AED零使用,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AED为何物。(9月14日《宁波日报》)

  在一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AED零使用”不可避免会引发一些人对AED的质疑。作为“救命神器”,“AED零使用”首先是一件好事,说明这一段时间内需要使用它的老百姓很少。作为一种医疗急救设备,AED往往只能在“危难时刻显身手”。 “AED零使用”并不意味着资源闲置,我们既希望所有人一辈子也用不上它,也希望当市民有需要使用AED的时候,能够找得到、用得上。

  医疗急救具有“等不及”、“伤不起”的焦急和迫切,在抢救的黄金四分钟时间里,如果没有医护人员或者具有急救技能的热心人恰好在现场,如果没有AED等医疗急救设备的保驾护航,病患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边缘化境地,甚至会面临着生命危险。在人口众多、流动性强的火车站、地铁站、飞机场等公共空间,AED能够“救人于危难”。多一台AED,就多一份保障,多一份心安。

  在这个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风险社会,任何人为可控的风险因子,都是我们努力消减的对象。“AED零使用”也从侧面暴露出全社会在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上的短板与不足。医疗急救不仅需要挺身而出的勇气,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急救技能和急救经验。面对AED,“不会用”“不敢用”都会影响AED的使用效率。

  AED并非“高大上”,它只是一种常用的、操作比较简单的医疗急救设备,绝大多数人经过简单培训都可以掌握使用技巧。如果说“会用”比较容易解决,“敢用”则需要系统化的综合考量。公共场所的医疗急救,难免会陷入“搭便车困境”--人人都想坐享其成,却不愿意为此支付成本,最终导致需要医疗急救的弱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

  面对需要医疗急救的病人,我们都指望他人的挺身而出,却没有想到自己也可以“该出手时就出手”。此外,医疗急救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在施救过程中发生意外,谁来担责?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公众医疗急救免责法规有助于消解人们的“后顾之忧”。当利他行为的成本越低,人们就越有可能伸出援手。

  在社会流动迅速的陌生人社会,成熟的医疗急救,让每个人都更有安全感。提升全社会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大医疗急救的培训力度,让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老百姓越来越多,通过“制度补血”的渠道来激励公众参与;当“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的氛围形成,AED等医疗急救设备才会更好地用起来。(杨朝清)

标签: 医疗急救;急救技能; AED零使用;搭便车;宁波;风险防范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