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读武大”,暴露教育灰色地带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评论员 戎国强 责任编辑
金斌
2016年09月25日 09:18:14
这是合法名义下的灰色地带,获利者几无风险,但受害学生及家长的愤怒、绝望等后续效应,是要整个社会在一个较长远的时期内来承受的。
前几天的《钱江晚报》报道说,浙江嘉兴有30多个青年,遭遇“花15万读武大”骗局,他们中不少人在武大校园里读了4年书,等到“毕业”,拿不到中介当初承诺的武大文凭。9月18日,嘉兴南湖区法院开审此案,涉嫌诈骗的凌某与李某,被公诉机关提起诉讼。
根据指控,凌某、李某将受到法律制裁是可以确定的,但是,32名受害者四年青春就此被荒废,生活的信心受到沉重打击,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将长久地被阴影所笼罩。回顾事态的发展过程,其中一条脉络值得重视:一些正式教师,正规学校里的某些部门,与混迹于市场的“教育中介”,组成了一条利益链。他们利用正规学校的可信度,利用人们对教师的信任,看准了一部分未上线的学生及家长求学历心切的心理和弱势,上下其手,形成了一个比较隐蔽的,不为人广泛关注的灰色产业。
从报道来看,一些中学教师,是这条利益链最前端的触角,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精准地找到猎物——“2010年,小胡参加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三本线都没上。班主任找到小胡,说有个朋友路子很广,能送他到武汉大学读书,四年后毕业能拿到和统招生一样的文凭。但是,除常规学费外,还要8.8万元赞助费。”有关高校,则是“教育中介”的可靠后盾,为“教育中介”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该案犯罪嫌疑人之一李某所开办的中介机构的办公室,就设在武大校内。学生入学后,对不少迹象产生了怀疑。但是,李某都有办法应对:李某做了“工作”,学生没有校园一卡通,李某给他们办理了进出校园的门卡;经过李某还能让这些学生凭“旁听生”的身份,和统招生一起上公共课。如果没有学校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这一切,都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中介所能办到的。李某如果不是与某些部门、某些人士建立了关系,能在关键时刻得到关键性帮助吗?
去年,这起案子一度成了全国热点,炒得沸沸扬扬。当时,武汉大学还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称其招生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执行,绝不存在任何国家政策之外的招生方式。即使在招生环节没有责任,但是,李某能在该校如此长袖善舞,如鱼得水,能如此利用武大资源行骗,学校对自己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就没有监管责任吗?
除了社会中介与高校内部的这类灰色的合作,高校与“社会办学力量”的正规合作,也常常教育纠纷的发源地。一些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高校,是很多“社会办学力量”力追的合作对象,愿意付出高昂的费用挂靠在名校的名下。高昂的挂靠费用,要从学生头上挣回来,常用的办法之一超量招生,必然造成学校资源(师资和教室、宿舍容量等)摊薄,引起学生反弹。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往往袒护校方,学生最终只能接受权益受损的结果。这是合法名义下的灰色地带,获利者几无风险,但受害学生及家长的愤怒、绝望等后续效应,是要整个社会在一个较长远的时期内来承受的。目前,对教育灰色地带的常态监管还很薄弱,甚至是一个空白,如果这个状态的不到改变,个案的审理不足以杜绝“花15万读武大”骗局再次上演。
标签: 武汉大学;教育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