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关键要形成“不敢收礼”的文化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特约评论员 汤嘉琛    责任编辑 金斌
2016年09月29日 09:07:55

更多

相较于如何防堵那些“戴着面具”的送礼,更关键的是形成“不敢收礼”的官场文化。我们固然可以呼吁送礼者“移风易俗”,但更奏效的治理思路在于严管收礼者。

  据报道,随着“反四风”渐趋深入,有地方出现了一些非常隐蔽的送礼方式。比如,有的送礼者会预约一辆网约车,自己不上车,而是让司机直接将礼品送到领导干部手中;再比如,有的人不再将礼品送到门房,而是将送礼包装成“送快递”,而每到一些节假之前,这种模式的单子往往会愈加频繁。

  受人情社会的传统影响,送礼一直是中国官场作风治理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十八大以来,尽管送礼歪风有明显好转,但仍有不少人因循陋习。当送礼方式变得更隐蔽,监督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如此才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过,相较于如何防堵那些“戴着面具”的送礼,更关键的是形成“不敢收礼”的官场文化。

  为何人们热衷于给官员送礼?最核心的原因是人们发现,如果少了“礼数”、不向有关负责人“意思意思”,有时跑断腿也办不成一件事。与过去一些人求人办事才送礼不同,现在很多人已开始搞长线投资,将送礼当作维系感情的重要手段。而且送礼者往往考虑周到,会用各种隐蔽的方式躲避监督,不给收礼者增添麻烦。

  理论上讲,如果所有人都不送礼,与送礼有关的官员作风问题、公权私用问题、腐败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然而从现实来看,只要“不送礼办不成事”的现状不改变,即使出于“囚徒困境”的社会心理,也总会有人或明或暗地给官员送礼。因此,我们固然可以呼吁送礼者“移风易俗”,但更奏效的治理思路在于严管收礼者。

  如何严管?概而言之就是将收礼与问责挂钩,发现一起就曝光一起,查实一起就处理一起。在当前的监督框架内,即使再隐蔽的送礼行为,也难以真正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只要有关部门将送礼当作必须严肃处理的问题,就不愁抓不到负面典型。纪检部门定期公布违纪案例时,不妨重点曝光一些违规收礼的典型案例。

  在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中,领导干部对送礼行为应该保持本能的警惕,甚至感到厌恶。事实上,如今有不少领导干部也将别人送来的礼物视为“烫手山芋”,但往往碍于情面难以拒绝。如果能进一步强化纪律,改变“不送礼就办不成事”的现状,形成“不敢收礼”的官场文化,将有助于领导干部光明正大地拒绝收礼。

  作风问题常抓不懈,必定功不唐捐。以前很多人以为,公款吃喝、滥用公车等官场陋习难以根治,但近几年中央严抓严打之下,这些都成了领导干部不敢碰的雷区。这足以说明,只要问责机制硬起来、严起来,形成“不敢收礼”“收礼即被问责”的官场文化,不管送礼形式如何花样翻新,都将显著地刹住送礼歪风。

标签: 反四风;送礼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