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之花为时代绽放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凡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10月19日 08:21:27
艺术是精神世界的花朵,当艺术之花为时代绚烂生长、为人民深情绽放,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实现存在的价值。
宝塔山下、延河水畔,一大批最新优秀艺术作品这几天齐聚陕西。作为中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艺术活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5日晚在延安拉开了帷幕。
开幕式地点、时间的选择,可谓别有深意。74年前在延安,毛泽东同志发表文艺座谈会讲话,开启了人民文艺崭新的纪元;两年前的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为新形势下文艺工作的发展指明了航向。标注中国文艺发展之路的地理坐标和时间坐标历史性的相遇,让这届艺术节承载了特殊的意义。它暗含着中国文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刻命题,也成为观察中国文艺发展新气象的重要窗口。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鲜明地指出,文艺创作的“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如今,在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扎实进行采风创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艺术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深入生活,艺术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扎根人民,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实践也证明,艺术与现实碰撞,与民心呼应,才能产生最动人的力量。
盘点本届艺术节的作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方向愈发明显。开幕式演出秦腔《家园》,聚焦“避灾移民、精准脱贫”,演绎了一场荡气回肠的心灵诗剧;参与“文华奖”评奖的芭蕾舞剧《鹤魂》关注凡人义举,以徐秀娟为鹤牺牲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舞动出一曲舍生忘我的生命赞歌。此外,在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作品中,亦有大量关注人民生活、反映现实问题的佳作。雕塑《成果》刻画了喜获丰收的农妇,中国画《原上人家》反映了普通人家的窑洞生活……艺术的笔触记录着脱贫攻坚的奋斗故事,亦展现着朴实而美好的生活细节。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底色,既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更能凝聚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而优秀作品的产生,除了艺术工作者本身的努力,也需要有效机制的引导。文艺评奖活动奖优励精,是鼓励文艺创作的好方式,但奖项过多过滥则无益于精品力作的产生。“文华奖”代表着我国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准,此次艺术节是“文华奖”评奖改革后的首次实践,除了奖项大幅压缩为20个外,还首次增设群众评委。奖项“瘦身”,含金量提高,有助于改变浮躁心态,让经得起磨砺的精品,助推艺术创作攀登“高峰”;增设群众评委,充分体现好作品要“经得起人民评价”这一价值取向,也能更好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导向。
艺术的盛会,也是人民的节日。让人民共享艺术成果,是艺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降低门票价格,增加惠民演出,邀请农民工、环卫工等特殊群体免费观看演出……让优秀艺术作品能抵达每一位渴望艺术滋养的心灵。开幕式大戏由基层院团演出,开展全国广场舞展演、中国农民画精品展……当艺术的触角向基层延伸、向普通人延伸,能为更多人提供追寻艺术梦想、展现才能的舞台。
透过中国艺术节的窗口,当前艺术领域“植根人民、书写时代”的崭新气象扑面而来。“唯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艺术是精神世界的花朵,当艺术之花为时代绚烂生长、为人民深情绽放,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实现存在的价值。
标签: 艺术;文艺;文艺工作;艺术作品;文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