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知道房价畸形,就别什么都跟房价比了

来源:深圳新闻网
作者:曹林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10月27日 09:21:20

更多

在心理上摆脱房价比较的困扰,也许能更淡定从容一些,更轻松和自由地去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

  国务院一则最新文件要求个人所得税改革要发挥收入调节功能,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一时间,怎样来界定高收入者成为舆论热点,其中年薪12万元以上被认定为高收入者声音最大,这意味着这部分人群将是税务机关未来加大税收调节的重点对象。于是舆论一片抱怨之声,纷纷吐槽“年薪12万系高收入者”这个标准,在大城市过日子很紧巴,相比动辄数万一平方米的房价,年薪12万真是个笑话。

  这其实是一个人们自设靶子、自寻烦恼的伪问题。对于收入高低,国家并没有一个确定、清楚、科学的官方标准,并没有哪个官方文件说“年薪12万就是高收入者”。

  我感兴趣的是那种“动辄跟房价比”的大众思维方式,这种比较思维,已经成为很多人谈到收入时的一个习惯,也成为人们失去平衡感的一个源头。生活只要不谈房子,就挺愉快的。谈什么别谈房价,一旦拿收入跟房价去比,永远会觉得自己是个穷人,没有安全感,没有幸福感。房价就是个容易拉仇恨的话题,在畸高的房价面前你永远自信不起来。年薪12万其实并不算低,一般生活已经足够,可跟所在城市的房价一比,就什么都不是了——奋斗多少年才能买个卫生间啊。

  那多少才能算高收入呢?年薪20万、30万、40万就算高收入群体了吗?不谈房价可以,一谈那动辄数百万的房子,立刻觉得年薪40万都不算高了。房价确实是个大问题,但总跟这个有问题的东西比,这种思维也有问题。

  媒体上充斥着这种“跟房价比”的思维。比如有报道称,莫言获得诺奖后谈到750万奖金的用处,说准备在北京买套大房子——不过他说: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一平方米,750万也就是120多平方米。很多人调侃他,写的作品魔幻,买房还是要回归现实。屠呦呦获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及奖金怎么用时,也笑称:这点奖金还不够买北京的半个客厅吧?太少了啊!只要有获奖的新闻,谈到奖金时,深谙社会痛点的媒体都会习惯性跟房价去比。

  网络上充斥着“无论怎么跑也跑不赢房价”的怨愤,“房价收入比决定了你的社会阶层”之类的文章加剧着这种怨气。

  我当然也很痛恨畸高的房价,但我一直排斥那种把什么都跟房价比的思维习惯。既然知道房价是个畸形的东西,是中国经济的怪胎,很不正常,没法儿用正常思维去理解,干嘛总去自寻烦恼,总去跟“不正常的东西”比较啊?在比较中吞噬自己的幸福感。

  我在上一篇评论中谈到过,一个有着坚韧奋斗追求的人,也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们总有能力让自己的心态保持一种健康的平衡,因为他会给自己的心灵设定一个正确的参照系——也就是,跟什么比?人的幸福感和平衡感,很多时候就源于跟什么去比较。既然房价已经超出了多数人的承受力,甚至一些城市的房价已经涨到跟普通人没有了关系,再怎么跑也跑不赢房价,你干嘛总去跟房价赛跑呢?让自己精疲力竭疲于奔命,毕竟,房子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可能你会觉得这纯粹是精神按摩的鸡汤,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有房住就很淡定了,现实摆在那里,高房价就在那里,怎能不去比较呢?可反问一句,比较了又有什么用呢?除了徒添烦恼外,还能怎么办?这种无用的比较只能在人心中制造一种负能量,消解奋斗的意义。在心理上摆脱房价比较的困扰,也许能更淡定从容一些,更轻松和自由地去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

标签: 房价;年薪;高收入者;房子;幸福感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