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万圣节”过后不应只剩下“怪力乱神”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刘松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11月01日 16:05:34

更多

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尽管属于“舶来品”,但如今这个“洋鬼节”正和圣诞节、情人节一样,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浓。“万圣节”不只有“怪力乱神”。

  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尽管属于“舶来品”,但如今这个“洋鬼节”正和圣诞节、情人节一样,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浓。不仅大人们打扮成各种奇异的造型尽情狂欢,就连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们也加入到了这个看似相当刺激的节日当中。(11月1日新华网)

  然而一则“萌娃扮无脸男吓哭同学”的新闻却也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哗然。无独有偶,有家长朋友向笔者反映,去年万圣节过后几天发现孩子得了“后遗症”,对“骷髅头”等标志相当恐惧,也不敢单独去洗手间,甚至怕黑等。

  近几年来“万圣节”在国内越来越流行,每年这个节点“吸血鬼”、“僵尸”、“骷髅头”等成了各大商场的主题,各种各样的鬼怪装置也令城市的夜晚充满了浓郁的“惊悚”气氛,甚至连一些幼儿园也煞费苦心的让孩子们感受“鬼节”的气氛。这使得“万圣节”一个原本在西方相当狂欢的节日反而成为了“搞怪、吓人”的代名词,诚然“万圣节”对于国人而言仅仅停留在“怪力乱神”的层面上。

  众所周知,西方万圣节的主题就是鬼怪、吓人以及与死亡、魔法、魔怪有关的事物,这与西方的历史渊源、宗教文化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在他们眼里这不是“恐怖”的代名词,反而会让他们产生一种“狂欢节”的节日气氛。而在中国,缺少这样的文化氛围,加之与西方的传统习惯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小朋友们而言,一时难以理解万圣节的文化内涵,这些表象的“骷髅头、女巫、吸血鬼”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孩子们的恐惧心里,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

  而联想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有着美好而深厚的教育意义:如中秋节告诉孩子家人团圆的重要性,重阳节告诉孩子们要尊老敬老,清明节告诉孩子们要谨记先人、怀念故去的亲人。但是反观舶来的“万圣节”,除了人们在一起狂欢,商家借机打着天花乱坠的噱头,留给孩子们的还剩下些什么?

  如果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利用“万圣节”,“洋鬼节”也不失为一种教育孩子的“天赐良机”。比如充分挖掘万圣节中一些能激发孩子兴趣、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元素:让孩子在家长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南瓜灯提高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介绍蔬菜瓜果的生活习性并制作成生活装饰用品,让孩子们感受艺术之美;可以选择孩子们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扮演充分释放他们的天性等等。同时,弱化万圣节中妖魔化、装鬼搞怪的恐怖元素,通过正确的引导,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虽然鬼怪可怖,但是只是人扮演的,世界上并不存在鬼怪,让孩子不必害怕,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万圣节”不只有“怪力乱神”。

标签: 万圣节;孩子;鬼怪;骷髅头;西方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