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风建设和督导问责治“大水漫灌”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吕梦琦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11月09日 15:17:45
也有一些地区在扶贫中仍固守“有福同享、利益均沾”的老一套,导致精准扶贫难以“落地”。这不仅违背“扶贫贵在精准”的指导精神,也弱化了扶贫效果。只有这样,精准扶贫好政策才能真正落地。
也有一些地区在扶贫中仍固守“有福同享、利益均沾”的老一套,导致精准扶贫难以“落地”。这不仅违背“扶贫贵在精准”的指导精神,也弱化了扶贫效果
将精准扶贫落地难的原因推到精准识别头上,看似言之凿凿,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执行不力找托词,既难以服人,也不符合实际
严格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对扶贫对象精准施策。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彻底打破“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旧观念,从干部状态和作风抓起,建立一支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善啃骨头的基层干部队伍
随着精准扶贫的扎实推进,各地瞄准扶贫对象重点施策,许多贫困地区面貌有了巨大变化。然而,也有一些地区在扶贫中仍固守“有福同享、利益均沾”的老一套,导致精准扶贫难以“落地”。这不仅违背“扶贫贵在精准”的指导精神,也弱化了扶贫效果。
记者在基层采访就发现过荒唐的例子。有一个贫困村,去年用扶贫资金买了一批扶贫羊,结果分配时全村人手一只,剩下的又6人合分一只,唯恐分配不公引发矛盾。结果仅大半年时间,这些羊就被村民们卖了一多半,基本上没起到扶贫效果。
无独有偶。吕梁山区某贫困村今年政府扶持了两批肥料,也基本上是平均分配,唯一的差别是肥效不同。有机肥效果差一点,就给贫困户少分一点;复合肥效果好一点,就给贫困户多分一点。连村干部都坦言,其实没多少差别,更谈不上对贫困户重点施策。
对于类似情况,一些扶贫干部解释,这么做虽然不符合精准扶贫要求,可不这样搞矛盾太大,弄不好政策会推行不下去。一些基层扶贫部门“假装看不见”,既不及时跟进指导,也不加以纠正;村干部怕村民骂娘、上访,也不敢破了老规矩。这导致精准识别虽然反复“回头看”,但精准施策就是按兵不动,部分贫困群众对政策心生误解。
“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每个村庄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确是精准扶贫的“拦路虎”。但政策是刚性的,落实起来绝不能有弹性。基层干部既然清楚“症结”所在,就应该迎难而上,为精准扶贫“清障”,而不是听之任之。以种种理由当借口,甚至将精准扶贫落地难的原因推到精准识别头上,看似言之凿凿,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执行不力找托词,既难以服人,也不符合实际。
事实上,同样是推进精准扶贫,很多贫困村一开始就打破了过去平均分配的老办法,严格按照精准识别结果,对扶贫对象精准施策。相比漫灌式做法,这才是精准扶贫的主流。很多贫困村严格把扶贫资金全部花在贫困户头上,非贫困户绝不享受,并没有引发多大矛盾,更没有政策执行不下去。这恰恰说明,一些贫困村精准扶贫“落地难”,问题不是出在农民身上,而是出在基层干部的状态和作风上。
当前,很多基层干部为扶贫不辞千辛万苦,为帮助贫困户脱贫想尽千方百计,他们是扶贫干部的主流。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出工不出力”,工作中存在怕惹矛盾等心态,消极避事。这种作风不改变,无疑将影响扶贫攻坚目标的如期实现。
精准扶贫事关2020年全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严格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对扶贫对象精准施策。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彻底打破“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旧观念,从干部状态和作风抓起,建立一支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善啃骨头的基层干部队伍。
要强化扶贫督导问责。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各地强调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自主选择扶贫项目。但有的基层干部在这上面“耍心眼”,用“群众不干”做挡箭牌,回避矛盾,好搞的就搞,不好搞就想法变通、逃避。对这些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应坚决予以问责。只有这样,精准扶贫好政策才能真正落地。
标签: 扶贫;精准扶贫;贫困村;贫困户;扶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