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把时间变成历史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 拯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11月11日 08:23:05

更多

阅读历史,有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古代中国,挑战中华文明的游牧民族,为什么大多反而被中国文化所“内化”?

  阅读历史,有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古代中国,挑战中华文明的游牧民族,为什么大多反而被中国文化所“内化”?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答案是,中国文化有着由文明定义的“历史叙事”,相对而言,游牧民族则只拥有自然流动的时间。这启示人们,时间自在自为地流逝,唯有通过人类文明,才能变成具有人文刻度的历史。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如果缺少人的行动与奋斗,时间只是“逝者如斯夫”的自然变化。马克思说过,“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可以说,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奋斗,才把匀速流动的时间,变成有着起伏快慢和生长节奏的历史,从而建构起一个前后相续、薪火相传的“意义的世界”。

  而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在几千年时间跨度里保持了连续性的文明体系,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加注重“历史意识”。我们的时间之轴,可说被一系列伟大的历史事件所标定。比如说,秦统一中国,既证明了大一统的可能性,也让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叙事和预设模式;再比如说,前段时间举国纪念长征胜利,正是因为80年前那场史诗般的征途,为现代中国走出了一条开阔的道路。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就像锋利的铧犁一样,在时间的荒原里开垦出历史的田垄,由此哺育着文明的生长繁荣。

  时间一旦变成历史,就不仅关乎过去,更意味着向未来的延伸。博尔赫斯在其小说名篇《小径分叉的花园》里,用“小径分叉”来比喻时间的分叉,因为“时间总是不断地分叉为无数个未来”。其实,时间分叉只是形象的文学修辞,时间不会自动分叉,而恰恰是人类的奋斗,才让未来具有可以期待的无限可能性。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恺撒的“我来,我见,我征服”,还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抑或是牛顿提出三大定律,正是人类对未来可能性的不懈追求,才不断把无声的时间变成激动人心的历史。可以说,失去了可能性,未来就不再值得期待,历史就不再值得创造,剩下的只是自然时间的无谓流动而已。

  因此,在历史的语境中,未来不再只是未曾到来的时间,而是等待着人们去创造的无限可能性。而实现未来的可能性,这本身就是在创造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把时间变成历史,就具有了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把现代化与10亿级人口规模相结合的伟大事业,始终在“向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的发展已经改变了西方教科书上的固有模式,而中国的未来也将给现代文明带来更多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让外媒用“激动人心”来形容中国的发展;也正是这种可能性,向所有人展现了创造历史的开放性。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在改革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加上自己的一笔,既是在赢得未来,更是在创造历史。

  过去孕育着“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经验和知识,而未来则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未来的可能性不会被取消,历史更不会被终结。今天的中国有了这样的底气:我们不仅善于书写历史,而且勇于创造历史。最为重要的是,我们仍然葆有把时间变成历史的激情和能力。

标签: 分叉;中国;奋斗;小径;激动人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