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何以如此尴尬?
来源:红网
作者:宋祖礼 责任编辑
杨静涛
2016年11月20日 08:29:51
中国电影需要商业人的经营,中国电影也需要专业人的情怀,当票房呈几何数级地增长,作为影迷,我们也希望它的专业水平也能蒸蒸日上。
18日中午12点30分,著名导演冯小刚以“潘金莲”的口吻给万达掌门人王健林写了一封信,抗议万达院线对《我不是潘金莲》排片太少。随后王思聪也在微博中对其进行了回呛。(11月19日中国新闻网)
一方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导演,一方是亚洲排名第一的院线,前者化身“小金莲”跟后者玩含沙射影的文字游戏,说的是艺术的执着,争的是票房的成绩,然而无论结果如何,受伤的都是电影艺术的文化底线。
这场注定双输的“官司”要从冯导说起,作为中国影视界的大咖,自比潘金莲向院线声讨拍片,这种行为本身就自轻自贱得让影迷寒心。对于中国影迷而言,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个导演的名字,而是中国第五代影视人的文化符号。不夸张地说,对内他们是中国电影的支柱,对外他们是中国电影的脸面。身在其位,却向院线摇尾作乞怜状,可乎?惨乎?寒碜乎?
更重要的是,冯导的行为也很容易成为人们质疑其电影的口实。舆论场往往“因人废言”,如果有人提出了这样的反诘,不知冯导该如何自处:如果《我不是潘金莲》的艺术成就真有那么高,仅凭一个万达是否能够抹杀其影响力?反过来说,能被万达“一时置气”就一蹶不振的电影,其艺术含量是否值得怀疑?更严厉地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不惜脸面与院线互撕的导演拍出来的影片,艺术成就又能有多高?
冯导过犹不及,万达是否就稳坐钓鱼台?在商言商,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公司,当其公信受到质疑时,却公然声称:“只准你们排片挤走别人,不允许我们对你片的不看好而降低排片?”这种简单粗暴且相当不专业的说辞回敬,显然不智。这样的语言除了让人感觉到企业经营者的“有钱任性”,以及加重人们对其故意压低《我不是潘金莲》排片量的怀疑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缺乏完善的影评人制度,国内滚雪球般膨胀起来的电影市场充斥着“盲人骑瞎马”式的影视评判,一部电影的宣发环节往往是购买言论的文字秀。这样的“一言堂”很容易在作品亮相后被戳穿,而若“内部人士”如制片方与院线的意见出现了龃龉,这样的泡沫更是一捅就破。冯导与“国民老公”撕得兴起,观众们却慌得像无头苍蝇,《我不是潘金莲》如今的尴尬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此。
中国电影需要商业人的经营,中国电影也需要专业人的情怀,当票房呈几何数级地增长,作为影迷,我们也希望它的专业水平也能蒸蒸日上。
标签: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