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反思缺席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杜 博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12月02日 08:10:48
“捐款门”终会像以往每个舆论热点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由盛而衰。如果再需要你伸出援手,还能毫无芥蒂、善心如初吗?
从前,车马很慢,传播天大的事情也要“慢慢来”。如今,网络很快,很多时候,来不及冷静、来不及思考,多少人刚醒来就被一篇募捐文章感动到泪眼婆娑,点赞、转发、打赏;吃个包子的工夫,又旋即因反转的“真相”感到义愤填膺,质疑、揭丑、声讨。
无论个人情绪的波涛起伏,还是网络舆论的山呼海啸,都发生在一个那么短又那么长的早晨。
12月1日,“捐款门”的主角罗尔发布道歉声明,微信平台也将在12月3日24时前,将共计2626919.78元赞赏资金原路退回。
二百多万元,曾经从无数素不相识的人们手中出发,由几元、几十元汇聚而成一个巨大的希望;随着手机一声叮咚,那一笔笔满载温暖爱意的钱又将回到原点……这是怎样一段旅程?而那些出于善良而行动的人们,是觉得重新得到了公平,还是会有一丝失落?毕竟出发时,这笔钱的使命是去挽救一个重病的孩子啊。
这就是网络时代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吧,但真正值得爱恨交加的,还是隐匿于网络后面的人。网络太便利,能量太巨大,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不过是其冰山一角;人心太叵测,套路太深重,在这个言必称10万+的时代,注意力和信任从未像今天这般被追逐时至高无上、利用后如弃草芥。人们似乎也并不介意,纷纷四散去制造或组成下一个10万+。
“捐款门”终会像以往每个舆论热点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逐渐甚至很快被淡忘。转了一大圈,罗尔为女儿筹钱又回到原点,行善的人们又回到原点,被欺骗了感情的围观群众也会生出新的兴趣。然而,难道我们就甘心一次次在漩涡里打转,还是从中找到自我成长和推动进步的路径?
对罗尔们来说,既有着现实困境,也深谙爆发式的社会关注意味着什么,只是对这股力量缺乏敬畏。作为一个父亲,他有值得理解的地方,但作为借助公共力量的网民,罗尔是有错的。他没有尽到主动、充分的告知义务,供人们判断是否捐助。然而善心不可欺,更可怕的是,社会信任成本再被推高,受害的恐怕是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对围观网民来说,一位公益基金会发起人的话直白但不无道理:“都是成年人了,不要一感动就行动。”一参与就自诩正义,一得到未加证实的信息就传播,一觉得站在道德制高点就敢肆无忌惮……每个人的善良、正义都值得尊重,但这件事情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它的意义不应该围着我们转。“我”转发了、“我”捐款了、“我”上当了……真的吗?难道我们都忘了,那个名字被毫无顾忌公开传播、可爱笑脸只被稍微打码的小姑娘,和其他患儿一样,才是真正值得关心的主角啊。
对生存在网络时代的大家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指责,毕竟我们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关注热点、发表意见,等不及让真相再飞一会儿,等不及设身处地去理解一个父亲,等不及去揶揄那些头脑一热又被“打脸”的网友,等不及想一想小女孩最需要的是不是揪住她的父亲不放……轻率的“参与”就像轻易的相信一样不严谨,也没有建设性。
要让“捐款门”不随风而逝,不如我们都想一想:家有病患但也“有三套房”的人们,是不是就没有资格寻求帮助?大病医保如何让任何背景的家庭都能安度风雨,不被病魔的风浪打翻?如何有效引导和守护人们的善意?其中需要怎样的法律和制度角色?“捐款门”会是网络慈善的“墓碑”吗?好的慈善该怎么做?真正的善良又是什么?如果再需要你伸出援手,还能毫无芥蒂、善心如初吗?
标签: 捐款门;原点;网络;网民;父亲;罗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