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拉开史诗化大幕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秦晓鹰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12月12日 12:46:54
使我们的文艺创作能走上一条史诗化的道路。只有不断阐明这些道理,不断改善创作环境与政策环境,中国的文学艺术才能以史诗般的力度步入人类艺术的圣殿!
习近平11月30日对我国文学艺术家的讲话,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讲话中用了很大篇幅谈时代、谈历史、谈国运与文运的关系、谈文脉与国脉的相通……从这一讲话中,我们分明可以体察到,中国的领航者对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一种由衷的热望,那就是期盼他们胸中有雄风、笔下有乾坤,能够创作出一批无愧于时代的鸿篇巨制,使我们的文艺创作能走上一条史诗化的道路。
那么,中国文艺的史诗化道路是否已经开启了呢?笔者以为,它必须具有一些前提与条件。
首先,文艺的史诗化道路得以出现的大背景要有一个史诗般的时代和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仅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背景而言,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蓬勃发展和整个社会的气象万千、家国故土的沧桑变迁,亿万百姓的欢乐忧伤,以及中国与世界接触互动中的风云际会……都充分地具备了。这个大背景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得以浴火重生的生存密码,所孕育的人类文明进步的基因,都足以成为中国文艺踏上史诗化道路的复合元素与明确路标。
但是,仅有这一大背景还远远不足以孕育出史诗化的作品。当前,并非我们所有的文学家与艺术家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素养都能承担创造史诗化作品的社会责任。与在中国与世界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创造文艺文学精品的巨匠相比,我们不少文学艺术家在基本素质上还缺少两样东西。一样就是对当代中国的历史地位缺少深刻思考,一些创作者的作品缺乏历史纵深感。习近平说,“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也很难“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这样的文艺家当然不可能摆脱茕茕孑立、喃喃自语的小我的情绪和精神世界。
而一些中国当代文艺家缺少的第二样东西,就是对世界文明与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没有足够深刻的了解与认知。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已经发展到有资格也有实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这种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国人如此大规摸地亲历亲触世界,恐怕是自秦王朝出现在华夏大地以来,除唐朝,中华民族前所未有之奇事奇观!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东西文明的交错与互补,早已成为国人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当然,常态的一个危险就是可能固化。因此,没有对世界文明的透彻了解,中国的文艺怎么可能有与旧时代的真正切割,又怎会有一种亘古未有的时代感?
我们的文学艺术若想早日涌现出史诗化作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有足够舒畅的创作氛围与政策环境。优秀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有最深刻把握的作品。而个体、民族乃至国家,都绝不是在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上发展与进步的。每个人每个民族都会有爱有恨、有梦想有失望,有行为的冲突有内心的忧伤。正如习近平所言,“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昂扬没有沉郁、只有幸福没有不幸、只有喜剧没有悲剧。生活和理想之间总是有落差的,现实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地方。”只有允许写人间冷暖,只有把人的喜怒哀乐倾注于作品,把历史上的艰难悲怆甚至牺牲真实再现,才能烘托出一个时代的伟大与丰满。只有敢于鞭挞黑暗,才能使人更加珍惜光明。不承认生活的多样性,就没有作品的广度与深度。
中华民族正经历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且剧烈的转变,正经历着与世界文明的新碰撞与新磨合。中国人在欣喜中享用着历史的馈赠,也在痛苦中品味着历史的代价。文艺作为民族之光,它不仅应该是照亮前路的火把,也应该勇于剔除一切消极的历史积习和文化沉疴。只有不断阐明这些道理,不断改善创作环境与政策环境,中国的文学艺术才能以史诗般的力度步入人类艺术的圣殿!
标签: 史诗;作品;文艺;史诗化;习近平;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