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学习有理丨历史性变化下的政策取向

来源: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郭占恒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1月23日 07:57:19

更多

我们坚信,中国实现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大势已经形成。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预定目标。

  综合分析当前国际环境和宏观大势,中国经济正面临阶段性、趋势性、历史性的调整和变化。正是这些调整和变化,深刻影响着全球及中国的经济走势、战略布局与政策选择。

  世界经济发展

  进入新常态

  全球经济复苏步履维艰,正在使一些国家失去耐心,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去全球化正在滋长,国际经济贸易出现新的变局,国际市场面临新的调整,中国面对美欧日拒不履行WTO协定,必然采取反制措施以维护国际规则。

  2.jpg

  近年来,中央一再强调: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

  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常态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不仅是“新常态”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在2010年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提出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有增无减,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全球贸易增速连续数年低于经济增长,陷入历史罕见的低谷期。粗略估算,世界经济增长已由危机前20年的年均5%左右,下滑到2008年以来的年均3%左右,而全球贸易增速连续5年低于3%。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也很难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在全球经济新常态和大变局的背景下导入的,并与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交织在一起,有着更为复杂深刻的内涵。为此,我们要适应和把握好这个新常态,把经济转型升级纳入全球化的大视野,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深度发展,引领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遵守和制定,善于运用国际规则进行反制;抓紧构建“ewtp”(全球互联网贸易平台)和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努力开辟新的发展市场和空间。

  中国的工业化

  峰值已过

  以工业为主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已发生变化,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还没有结束,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从传统制造转变为智能制造,为中国制造安上聪明的大脑,实现工业的智慧化和智能化,是中国“再工业化”的唯一选择。


  工业强省、工业强市、工业强县,一直是各地发展经济的首选战略,也是拉动各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随着工业化峰值的提前到来,这种发展场景正在成为过去,这也是压缩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判断中国工业化峰值已过的依据,主要是三次产业结构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全国GDP三次产业结构中,2013年为10.0:43.9:46.1,三产首次超过二产,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到2015年进一步发展为9.0:40.5:50.5,三产首次突破50%。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由工业为主体转变为服务业为主体,进入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没有结束。中国制造在标准、质量、品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市场需求相比、与消费者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制造需要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从政策取向上,应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质量、标准、品牌三大战略,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紧紧抓住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以至“黑科技”大量突破性应用的机遇,把传统制造提升到智能制造,满足市场对工业制造的小型化、个性化、精密化、人性化的需求。

  中国城市化进程

  开始放缓

  中国经历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这种压缩型城市化也造成城市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甚至影响人口分布和国土安全,需要“重整山河”,走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城市化道路,以促进人口分布和地区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然而,这种压缩型的城市化已经放缓。2015年中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6.1%,超过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浙江更高一些,达到65.8%,均已进入缓慢增长的通道。从实证分析看,中国城市化率2002年为39.1%,2010年为50%,2015年为56.1%,从2002年到2010年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而从2010年到2015年年均仅提高1.22个百分点。

  在城市化放缓的同时,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城市体系结构等问题凸显。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净流入地区有14个,净流出地区17个,人口流失数量超过200万的省份超过10个,省际人口流动呈加速态势。人口大规模单向流动,既增加了流入地的人口负荷,也导致流出地的人口“空心化”,造成人口、资源、环境的失衡。

  这就要求我们适时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把城市化的重点放在农村、放在中西部、放在中小城镇,鼓励欠发达地区加快城市化,鼓励人口净流出地加快城市化,鼓励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城市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鼓励交通道路、产业布局、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高端资源,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倾斜,使这些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发展极。

  中国已进入

  人口老龄化社会

  这是重大的人口结构变化,不仅造成“人口红利”优势减弱,导致劳动力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而且对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医疗结构、生育政策、退休政策、养老模式等,都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20.jpg

  过去维系经济高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充足而低廉的劳动力供给。目前这一情况已出现拐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全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05年为5.89‰,2015年为4.96‰,十年间下降了0.93个千分点。同时,2015年,60岁以上人口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达到2.48亿,占17.17%,到2050年超过4亿,占30%。

  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必将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诸如,“人口红利”优势减弱,低成本竞争优势风光不再;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全面实施二胎政策;延迟退休年龄,延迟领取养老金,等等。特别是,老年人将快速成为医疗保健、休闲养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观光旅游等消费的主体。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尽快导入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模式——以“人才红利”替换“人口红利”,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大规模采用“机器换人”,减人增效;抓紧研究劳动力就业结构转换、延长退休年龄、延迟养老保险支付,以及发展老年消费产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等等。

  中国已进入

  “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

  随着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人类社会进入了万物互联和智能化的时代,中国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这必然引起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这几年,“互联网+”已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然而,“互联网+”的背后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支撑,其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浮出水面,无人驾驶汽车、人脸识别、语音实时翻译、医疗远程诊治、自动结算等智能机器,虽然目前尚属蹒跚学步,但很快就会奔走。

  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过去的科学技术突破主要是替代人的肢体劳动,产生了电器、机器、汽车和各种先进工具。而人工智能是替代人的脑力劳动,是那种能像人类一样会计算、传递信息;能像人类一样感知外界,作出判断;能像人一样思考,主动采取行动的智能机器。人类由肢体经济向头脑经济发展,将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将创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也将消失许多传统的就业岗位。

  为此,中国应抢抓机遇,把人工智能纳入“互联网+”战略,形成“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战略布局,把中国制造提升为智能制造,把人民生活提升到智能生活,把中国安全建筑在智能安全的基础上。

  中国已成为

  全球经济的引领者

  以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为标志,以人民币入篮和发起成立亚投行为引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支撑,以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制造国、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为基础,中国已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1.jpg

  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从世界经济舞台的边缘走到接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由配角变为主角,由全球经济的参加者变为全球经济的引领者,由国际规则的被动执行者变为国际规则的主动制定者。这也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机遇来说,中国将更多以世界为大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推动全球化深度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诸如,将更多地利用世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化资源利用和农业生产结构;更多地利用世界丰富的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社会资源,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更多地利用自身强大的产能和外汇储备,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企业的资本、技术、装备等“走出去”等。今后衡量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仅看“三外”,也要看“走出去”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各项指标;不仅要做大GDP,也要做大GNP。

  从挑战来说,中国的成长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围堵和竞争。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的考验;面临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测试;面临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中与发达国家在中高端领域的竞争;以及面临东西方在文化价值观领域的冲突等。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我们坚信,中国实现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大势已经形成。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预定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浙江省委党校、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端智库 编辑 江于夫 吴晔】

标签: 城市化;中国;人工智能;全球化;人口老龄化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701/W02017012328284880928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