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思想者|中华文化如何普及化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功鑫    责任编辑 肖纯
2017年02月19日 08:55:38

更多

有一句话叫“博物馆的藏品是心脏”,如果博物馆只展东西,没有教育,就是一个静态、没有生气的博物馆,是一个死的博物馆。

  中华文化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古老文化中,无论是两河流域或是埃及文化,或是印度文化,这些古老文化现在的民族、现在的语言、现在的文化都与古文化不相同。只有中华文化不曾中断,这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特有的位置。这一脉相承,不曾间断而有8000年的历史。在如此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文化里,我们怎么样学习,怎么样汲取前人的智慧,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

11.jpg

  中华文化事实上是8000年

  文化就是人的生活,它是我们生活的各个时代、各个环境所呈现出来的智慧,是我们所呈现的一流的资产。中华文化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同时代、不同人所留下的资产。

  先来了解一下中华文化的多元多样。大家的脑海里一直都记得中华文化上下5000年,事实上是8000年,这还是保守的说法。按照现在考古发掘,人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创造的最早的陶器,是河北武汉磁山出土的陶器,距今有8000多年。它是一把三足壶,做得那么光润,由此可见古人的手艺。为什么这么说?当时用的是手,用泥条圈做,一圈一圈建构它的形制,表面若处理不好,就会很粗糙。而从这件磁山文化的古物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怎么样用心在上面处理,打磨得何等细致。我们的先祖不仅创造了美丽的东西,而且这把壶本身是一件非常实用的东西,为什么是三个脚,自有它的道理。在人类发展早期,最初是用牛角,两边竖两根树枝就可以站起来,之后,无论是陶器还是铜器都有三个脚,而两个耳又可以挂起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祖的智慧。

  再来看铜器。在西方早期的时候,考古学家或是艺术史学家一直认为,中国铜器是晚于西方的,因为苏美尔文化在公元前2500年就懂得制作铜器。可是事实上,他们的做法跟我们的祖先不一样,他们采用的是敲打,是敲出来的,而我们是铸造,是用块范铸造的,块范是建立在陶的基础上。而我们的陶器跟西方的陶器技法上完全不同,这是我们祖先发明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物质文化。

12.jpg

  博物馆有独特的学习方式

  中华文化那么久远,每个时期、每一件东西背后都有很多的故事,背后有很多先人的知识。如何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学习?首先我跟各位推荐的就是博物馆。现在各地都有博物馆,我大概统计了一下,公立的约4920所,民间的约1140所,很多县市都有自己的博物馆。博物馆里面提供了很好的在地文化,这是年轻人学习很好的题材,也有着我们学习文化最好的文物。

  在博物馆学习跟一般的学习不太一样。我们在学校的学习,主要就是书本学习、文字学习。在博物馆的学习,它是物的学习,借着文物引导学习,每件文物背后都隐含了非常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透过博物馆人员专业研究、引导,我们才能获得。我想很多朋友一定有参观博物馆的经验,如果你事先没有看资料,而且又是第一次参观,那么在面对那些文物尤其是古文物时,你就会感到跟我们有距离,会看不懂。因为物的本身背后有它的历史、文化,甚至它的才智、美学都可以在这件东西里面表现出来,如果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学习就有限,所以,博物馆有它特别的学习方式。

  在博物馆学习,所获得的是一种长期系统的学习。因为博物馆中的文物随时在更换,也会举办展览和各种活动,再加上展览本身是经过整理以后的呈现,如果这个展览做得好,系统地去学习就能够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但如果只有展览,没有教育活动,有时候还是缺了一点。有一句话叫“博物馆的藏品是心脏”,如果博物馆只展东西,没有教育,就是一个静态、没有生气的博物馆,是一个死的博物馆。所以教育成了博物馆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博物馆里面的学习是物的学习。同样一个物,不同年龄要有不同方式的带领,儿童有儿童的带领方式,青少年有青少年的,成人有成人的,专家有专家的,所以它有不同的角度带领,让来自于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观众可以学习并有所收获。

  博物馆另外一个学习方式就是出版品。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经历,参观好博物馆,会买一些博物馆的图物回去研究。但在我看来,最好的方式是加入志愿者团队,因为如果你是志愿者,就同博物馆有了一个长期的关系。很多博物馆都为志愿者提供了研习、讲习活动,这样就可以慢慢积累,你的知识从广度、深度都可以得到。

13.jpg

  博物馆学习一定是分众的

  前面我简要跟各位介绍了一下博物馆的学习,包括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的大概内容等。现在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我是25岁进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任27年,其中16年时间我是负责展览教育和公关的工作。就儿童本身而言,他学东西很快,可是关键是方法要好,这样他才会有兴趣。1988年我专门去美国取经,回来以后设立了活动与创意儿童馆,让小朋友从玩里面学,寓教于乐,让他们在玩里面获得文化知识。

  小朋友跟古文化是不是很远?如何带他们进到那里面去?我的经验是,让他们动手做各种设计。比如新石器时代,对孩子来说很遥远,那么如何跟孩子谈?我第一个备的教材是把考古学家发现的考古遗址,按照资料进行复原,做了一个大模型,让孩子们能了解当时古人村落分布情形,以及当时的生活活动有些什么,像彩陶、制陶、家畜,就借着这个模型介绍出来,让孩子们有一个对空间的了解。因为新石器时代的特点是半坡彩陶,而半坡彩陶又有它的特质,我就让孩子们画,画好后印染在他们自己的衬衫上面,还让他们捏陶,让他们表演当时古人的生活。事实证明,手脑并用,这样做的成效非常好。记得上完这个课,有一个家长来看我,说谢谢你们为孩子设计这样的活动。她说她儿子小学三年级,有一个礼拜天他们出去玩,走进一家古董店,橱窗里面摆了一些陶器,儿子指着陶器就说这是半坡彩陶,让妈妈惊讶得不得了:能说出是陶器就不错了,竟然还能说出半坡彩陶?!

  对于成人来说,我们会举办各种研习会、讲习会。成人讲习一般在寒暑假举办,分三种类别:一种是概论性的;一种是专题性的,配合展览做专题的介绍;还有一种是生活艺术,如品茶、插花、庭园布局等,从中可以认识古人的生活。除了讲习以外,我们还与学校合作,跟老师一起设计他们的教案,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也能传递博物馆中的文化知识。

  博物馆学习一定是分众的,即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状况的人群,他们需要的带领也不同,这点很重要。

  2008年,我再次回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任职。一直以来,我都希望年轻人能把故宫当作他们在休闲时候的选项。于是,我办了故宫周末夜,将故宫周末开门时间延长到晚上9点。利用这个时间,我会甄选一些年轻人到故宫做表演。我的想法是,年轻人好动,先让他们进来动,然后再慢慢看。至于甄选表演,任何才艺都可以,一年大概选将近50几个团队,根据团队规模会提供一些补助,由企业赞助。到最后,这些来做表演的年轻人还把家长、同学都请来了,所以整个周末夜非常热闹。有一天晚上,我在故宫碰到了一家三代,老爷爷看到我说非常感谢你们,他说在这里既可以看表演,又可以参观,还可以看展览,真的很享受。至今,我仍然记得他在我面前说这番话时的幸福表情。

  我想在这里特别谈一下志愿者。去美国收集儿童馆资料的同时,我也收集博物馆志愿者的资料。志愿者一般来说人数较多,而来博物馆的时间很短,怎么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我的做法是,所有的志愿者只做一种事,那就是做导览老师。我们设置了文物知识、艺术史、历史学、心理学等特色课程,每年从不同专业领域人士中招募吸纳志愿者讲解员。志愿者至少要累计学习100多个小时,从导览词撰写、肢体语言、延伸理解等多层面接受专业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获得了深度学习的机会,不断成长。由此,我们也培养出一些真正爱好中华文化的朋友。2012年,我离任的时候,共计700余名的讲解员活跃在台北故宫各个角落,不敢说他们个个都是专家,至少也算一支文化种子队吧。

14.jpg

  文创产业只是博物馆的附加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事实上我很早就注意到了,最初是英国在1997年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跨了三个领域,文化是一个领域,创意是一个领域,产业是一个领域。博物馆内不同时代领域、内涵丰富的藏品,为创意产业提供了素材宝库。

  2009年,我启动了文创产业研习营计划,跨界文化、创意、产业经营,每年一届,邀请70多个产业核心团队参与培训,从服装设计、琉璃工艺到器皿制作。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我2008年来的时候,台北故宫商店礼品种类只有2000多种,等我2012年离任的时候,已快速增至近5000种;文创产值从2008年的3.6亿新台币跃升至2012年的9亿新台币,而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超过3.4亿新台币。

  对博物馆来说,销售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观众参观完博物馆后,买点东西回去做纪念,它是一个教育的延伸,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意产业对故宫本身来说,就是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文化创意产业不是博物馆唯一的功能,只是一个附加的功能,是一个服务的功能,是一个教育的延伸功能。所以,我们不要本末倒置,这个很重要。

  文化创意产业课程是如何设计的呢?半年的课程我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打开感知。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曾经做过研究,他认为,人类一生下来就有美感,就会感觉到美,看到美的东西。可是由于18世纪以来学科知识分工越来越细,人的美感官能往往被忽略,甚至导致感受美的能力丧失。所以,席勒主张“审美教育”,美要靠重新的教育再把它提起来。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人到哪里都会有一种感觉,尤其是艺术家,到哪里都有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打开感知。

  感知打开后,就进入文物学习。我对我们的研究员说,不能“掉书袋”,讲课时要从欣赏的角度、美的挖掘角度,还有美学的理论角度,将文物背后的那个美呈现出来,让学员们感知到。

  最后两个月是设计。学员们设计的作品,我们会选著名设计师以及学校的教授来评,告诉他们这个用得怎么样,用得更好会怎么样,用哪些方式更好,给他们一些设计技术上的指导。

  一直以来,我都很重视新技术、新媒介的应用。现在科技发达,几乎所有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网页,上面有各种信息、知识和服务指南,这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博物馆与科技结合,使博物馆跟对文化有兴趣的朋友有了互动的可能。尤其是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使这种互动更为密切,一个APP就可以让你掌握博物馆各种信息。

  关于如何善用媒介,我这里以2011年“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为例。《富春山居图》是中国艺术史上名品中的名品,就连清朝乾隆皇都没有福气看到这幅画的全貌,今人有幸看到这幅巨作,是何等的大福气。600多年前,这幅旷世名画诞生于元朝画家黄公望的笔下;300多年前,这幅画作的藏家欲将该画焚烧殉葬未果,自此一分为二成《剩山图》和《无用师卷》。浙江省博物馆将馆藏的前段《剩山图》送至台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后段《无用师卷》联合展出,促成元朝旷世名画360多年后的重新聚首。其中用了不少现代数字化技术。比如,画中有8个小人物,有樵夫、登山者等,稍微“喂”一声,就可以跟他打招呼,非常有意思;“写山水诀”,引导观众解读黄公望写山水诀的文意,认识其中笔墨意趣,同时透过拼图等互动方式领略构图的趣味;“听画”,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裁成四段,当音乐一响山水就在动,结合光影和音乐,体验画外之音,感受《富春山居图》在构图上如同交响乐般的时间感。我还请设计师用春夏秋冬做表现,做成了动漫。

  看完这些多媒体,“富春山居图”已经活在了每个人的嘴边,其中不少内容琅琅上口,连小朋友都会。我们展出3个月,74万参观人次,每天早上8点钟开放,但6点多钟就开始有人排队等候,其中年轻的朋友很多。

  要给青少年提供最好的读物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关注青少年。我认为青少年叛逆的原因是身在长,可是心智没有成长,所以很多东西想不通,或是理解度不够,所以生叛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他也是在寻找,所以这个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建构的时期,也是在学习上最敏锐的时候。如果在这个时候给他好的读物,对他一生都有影响。2012年回到辅仁大学任教后,我就一直在想能在这方面做些什么。

  当时第一个尝试不是从书开始,而是先从动漫开始,找了一群人来做,发现不能抓到要点。之后尝试了游戏,却发现游戏是休闲,是娱乐。最后下决心就做书,把基本的东西先做好。在知识琐碎、资讯泛滥的年代,如何引导青少年有兴趣、有系统地阅读?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线索,把历史、文物、文学、艺术普及都串联起来?我发现,新一代年轻人是在视觉影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图像、动画的喜爱与敏感,将是他们学习最直接有效的媒介。于是,我选择了动漫手绘,并用成语穿针引线,因为成语是历史真正发生的事件或是人物的记录。这套书就是《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丛书。整体计划出150册,挑选150个成语,每个成语编写成单独一册。这150个成语,战国50个,汉代50个,唐和宋各25个。之所以选择这四个时期,是因为在我看来,这四个时期是中华文化发展最灿烂的时期,是传统文化的高峰期。

  为了呈现美感,我请了好莱坞的动画导演来当这套书的艺术总监。书里的绘画采用电影分镜的制作,让图画说故事。于是,打开这套书,图画就会像电影场景那样呈现,有电影张力的视觉效果。不同朝代衣食住行的社会风貌画卷徐徐展开,每一册自成一座纸上的小博物馆,融合了古典内容和现代科技的创新做法,并做了延伸阅读。比如,《完璧归赵》教人分辨璧、环、瑗、玦及其各自含义,《邯郸学步》配图介绍了带钩、直裾短衣、曲裾深衣等知识点。

  总结一下,如果要实现中华文化的普及,有几个要素:一是因材施教,要按对象、年龄、背景等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并予以分重点的设计安排。二是善用媒介,要善于对媒介进行多元化运用,尤其对年轻人,需掌握他们经常接触的媒介,从而给他们提供学习的平台。三是内容需要做系统化的呈现,学习内容要考虑全面而又完备,打破碎片化的资讯提供,以训练具有全方位的思考能力。四是提供长期学习的可能,中华文化博大精神,而学习效果的获得,需要时间慢慢积累,方能收获聚沙成塔的效果。最后一点,也是重要的,中华文化悠久博大精深,如何让中华民族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厚的中华文化种子广撒人们的心田,尤其是青少年的心中,这是我们的使命。把前人的智慧藉由一定方法以及长期有系统的推广,内化成青少年的想法和作为,使他们成为有教养、有内涵、有自信的社会中坚,进而创造更祥和的社会、更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们的责任。

  (作者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为台湾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讲座教授。)

标签: 博物馆;中华文化;学习;志愿者;陶器;文化;青少年;文物;年轻人;彩陶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702/W0201702192843192919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