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深读丨“四个伟大”:新时代行动纲领的基本遵循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 韩庆祥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10月20日 07:27:43
从“阶段性”来看,我们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来理解和把握“四个伟大”对以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提出来的;它使“伟大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它要求把我们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推进“四个伟大”,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是当代中国发展最根本、最具时代精神、最能凝聚中国共产党人所有追求的大智慧、大战略、大谋划,也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核心灵魂。无论把“四个伟大”分开来看,还是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既区别又联系的有机整体来讲,都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如何理解“四个伟大”形成的历史、实践和理论逻辑
“四个伟大”不是空穴来风,不是“飞来峰”,也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其形成和提出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其历史逻辑厚实,实践逻辑牢实,理论逻辑坚实。
首先看其历史逻辑。运用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系统总结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发展的历史、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可以发现,推进“四个伟大”是治国理政的根本经验。从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中,可以揭示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意义;从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伟大梦想”的重要意义;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揭示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意义;从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中,可以揭示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意义。
其次看其实践逻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推进“四个伟大”作为治国理政的总体或战略框架。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根本路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就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进行好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必须建设好新的“伟大工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系统思维,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把“四个伟大”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历史使命;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进行好“伟大斗争”;为指导和领导好这一“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
再次看其理论逻辑。“四个伟大”也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和渊源。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可以揭示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对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意义;“四个伟大”具有各自的内涵和功能,分别回答不同的问题;同时,“四个伟大”又构成一个彼此不可分割、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如何理解“四个伟大”各自的内涵
“四个伟大”各自的内涵,在本质上,归根结底应围绕“治国理政”来理解和把握。进行“伟大斗争”,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具有滋养斗志的作用,它主要回答“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或“怎样干”的问题;建设“伟大工程”,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领导力量,具有政治保证作用,它主要回答“谁来领导”或“提供什么样的政治保障”问题;推进“伟大事业”,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旗帜、方向和道路,具有举旗定向作用,它主要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或“干什么”的问题;实现“伟大梦想”,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具有目标引领作用,它主要回答“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或“干成什么”的问题。
如何理解“四个伟大”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四个伟大”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更应当从它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来理解和把握。
从彼此关系来看,要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才更有意义。理解和把握“伟大斗争”,就要把它放在建设“伟大工程”、推进 “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关系框架之中,来把握其斗争的对象、斗争的主体、斗争的方式、斗争的目的和斗争的意义;要理解和把握建设“伟大工程”,就需要把它置于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关系框架之中,来把握建设“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要理解和把握推进“伟大事业”,就需要围绕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来把握推进“伟大事业”的目标及其艰巨性;要真正理解和把握实现“伟大梦想”,就应当基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来把握实现“伟大梦想”所需要的根本路径、精神状态和领导力量。所以,应把“四个伟大”看作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
从总结历史经验来看,只有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根本经验作出系统总结。要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根本经验作出系统总结,就需要把“四个伟大”看作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
从党中央治国理政来看,只有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或战略框架。换言之,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或战略框架,就需要把“四个伟大”看作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来看,只有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实现“强起来”的根本路径和基本方略。换句话说,要在“四个伟大”的有机整体中,来揭示实现“强起来”的根本路径和基本方略。
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执政业绩来看,只有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完整理解和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根本贡献,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同志在全党和党中央的核心地位。推进“四个伟大”,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同志在全党和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的根本或完整依据。
如何在“四个伟大”的框架中理解努力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这在总体上,要围绕“打铁必须自身硬”来理解和把握。
从推进“伟大事业”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从实现“伟大梦想”来看,当今我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历史任务更加艰巨。要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从进行好“伟大斗争”来看,要指导和领导好“伟大斗争”,要提高驾驭“伟大斗争”的本领和艺术,要提升进行“伟大斗争”的效果,避免在进行“伟大斗争”进程中出现颠覆性错误,就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如何理解和把握推进“四个伟大”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
“四个伟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四个伟大”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根本总结。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四个伟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总体性的方法论。从理论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不同程度上都贯穿着“四个伟大”的总体思路。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每一次党代会,都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有从思想路线、基本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角度进行总结,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要注重一系列矛盾双方的结合上进行总结。但归根结底,贯穿各种经验中的一条根本红线,可聚焦到“四个伟大”上来。
作为“伟大事业”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强调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作为“伟大梦想”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认为它能够凝聚共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伟大斗争”密切相关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我们认为这是战胜各种困难、风险的重要法宝;作为新的“伟大工程”的党的建设,我们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四个伟大”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框架。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从中可以看出,“四个伟大”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框架,其实质是使大国成为强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上是“大国成为强国”的理论。
首先,分开来看,“四个伟大”的每一项都在治国理政中举足轻重,意义重大。一是作为“伟大事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确立的主题,它要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二是与“伟大梦想”紧密相关的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要特别明确强调和确立的,它要回答“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根本问题。三是作为与“伟大斗争”紧密相连的精神状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要鲜明强调的,它要回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根本问题。四是作为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党的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要彻底强调的,它要回答“提供什么样的领导力量”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力量和领导主体,是进行好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领导力量和领导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障。
其次,联结起来看,“四个伟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已显示出整体性,并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战略框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要实现中国梦,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领导好、进行好“伟大斗争”,就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进行好“伟大斗争”,需要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有这些,旨在推进新形势下的“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四个伟大”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分析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面临新的实践究竟是什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和聚焦点究竟在哪里?根据十九大报告,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到“四个伟大”当中来寻找。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显然,这里所讲的“四个伟大”,就是时代的呼唤,就是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根本问题。
这是因为,从深层次看,“四个伟大”是围绕“需求与供给”“目标与路径”的关系展开的,这涉及理论创新的根本问题。理论创新是“供给”方,时代呼唤、实践要求、党和国家发展需要是“需求”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就是目标,是党、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分别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精神支撑和政治保障,能满足党、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待。
“四个伟大”是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纲领的基本遵循。我们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来全面把握十九大报告精神。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它已经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这种行动纲领主要包括政治上和实践上的纲领。在政治上,报告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这些重要论述与“四个伟大”相关,为我们从政治上认识和把握行动纲领提供了方向指引,是从政治上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纲领的基本遵循。我们只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四个伟大”,大国必会走向强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属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主要属于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属于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问题。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属于怎样为“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伟大斗争”提供政治保障问题。
如何理解“四个伟大”与以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的关系
要运用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来理解。从“连续性”来看,“四个伟大”与以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都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根本主题,在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四个伟大”也是从以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从“阶段性”来看,我们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来理解和把握“四个伟大”对以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提出来的;它使“伟大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它要求把我们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作者:韩庆祥,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标签: 实践;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伟大事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