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看两会丨从浙江经验看中国高质量发展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郑红亮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8年03月19日 08:13:03
事实上,浙江的一大优势正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
作者简介:郑红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奖委员,孙冶方基金会评奖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光华天成博士后工作站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导师;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秘书长。主要研究微观经济学、公司治理理论等。译、著或编有《经济学的贫困》《中国经济理论问题争鸣》《中国经济大论战》(第1-10辑)《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好今年工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整体转变过程中,处于第一方阵的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因为其自身所积累的优势,可能会为其他地区的转型提供引领性的作用。浙江省就是这个第一方阵中重要的一员。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尤其是最近十多年中,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制定的“八八战略”的引领下,浙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形成了若干发展经验。正所谓“一叶知春”,浙江当今的一些成功发展事例,也预示着中国经济整体正在迈向并必将成功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如何更好地实现这种转变,也是今年两会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发挥体制机制优势,
推动经济创新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提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事实上,浙江的一大优势正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
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经济观念还十分强烈的环境下,“温州模式”成了当时浙江的一张名片。“温州模式”隐含着两大要素,一是市场经济导向,二是民营经济发展。这两大要素不仅符合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符合经济成分从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而且深植于浙江的经济土壤之中,符合经济发展之规律,因此有顽强的生命力。市场经济具有以市场价格信息为真实导向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可以减少因计划经济价格扭曲而造成的资源错配,这是一大体制机制优势。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浙江民营经济,具有产权清晰、预算约束硬化和“船小好调头”等方面的优势,以此为基础逐步做强做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推动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后亮遍全国乃至全球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是浙江经济的又一张名片。义乌小商品市场以遍布浙江的众多产品产业集群为依托,发挥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在全球化激烈竞争中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这里,市场经济导向和民营经济的体制机制优势又一次得到了发挥和验证。
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浙江可以说又立在了潮头。以杭州、宁波等城市为中心,以阿里巴巴等企业为龙头的互联网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以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为代表的一些地方的农户,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强大辐射力为产销联系纽带,发展电子商务,把缙云及周边地区生产的一些产品销售到了全国各地。该镇北山村2013年被认定为全国14个淘宝村之一,现在已经成了全国户外用品的网络集散地,并带动了全镇的经济发展。这是互联网时代浙江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推动城乡经济协同创新发展的真实写照。
主动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企业创新产业升级良好环境
体制机制的优势是一个相对比较的结果,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这里,政府对自身的正确定位及如何有效作为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保持自身体制机制优势的重要举措,是浙江改革创新的一张新名片。浙江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以政府自身改革为突破口,成了审批事项最少和服务质量最优的省份之一。这非常符合中央关于“放管服”改革的精神,也切中了原有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的要害。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总结道:“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明显增强。”在这方面,浙江显然是走在了前面。
之所以要转变政府职能,源于长期以来传统计划经济所形成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体制和观念,阻碍了市场经济机制的有效作用,妨碍了企业家创新能力的发挥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认为,崇尚儒家文化的东方国家的企业家,其创新能力似乎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仔细分析,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深层次的体制方面的原因,恰恰是政府有关部门过多的管制、审批和干预,限制了企业的手脚。正如经济学家科尔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分析的那样,中国企业做决策时,不只是“一只眼睛盯着政府”而是“一只半眼睛盯着政府,半只眼睛盯着市场”,而在法国等国家,即使国有企业也可以把“一只半眼睛盯着市场”。企业和企业家的注意力方向有这么大的差异,创新力的差异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经过40年改革开放,科尔奈所说的情况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仍有不足。这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通过可行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地加以贯彻落实非常重要。“最多跑一次”的改革举措,就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案例,它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具体的事务性改变,而是反映了政府主动从原来的重审批向重监管、重服务的职能转变,是对原有的权力和利益的果断放弃,可以说是一次深刻的“壮士断臂”行动。像这样方便老百姓办事,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政府部门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者,由此牵动企业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比如落后产能企业及时淘汰、“僵尸企业”坚决处置,从而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老百姓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等等,其功莫大焉!浙江这些年来的经济、民生各项指标在全国省(区)中名列前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春江水暖鸭先知”,浙江的经验预示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正在有序展开,尽管前路困难会不少,但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定的。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家园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003年提出的浙江发展“八八战略”中的重要一条就是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由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绿水青山已经成为浙江最靓丽的金名片。为打造这张金名片,政府出台了诸多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政策举措。比如,实行覆盖全省江河湖塘的河长制,全面推进“五水共治”,消除垃圾河、黑臭河,制定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省对县(市、区)财政收费制度和生态功能区县市环境年金制度,整治脏乱差小作坊等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建设花园式城市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在浙江,这个概念进一步延伸到了广大的农村地区。也就是说,浙江是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目标要求,建设美丽家园,使大花园成为现代化浙江的普遍形态。这样,打造“绿色浙江”这个战略就不仅仅是一个具有改善生态环境意义的概念,而是与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关,互为支撑和依托。比如,建设浙西南的生态旅游大通道,就不光具有旅游开发的意义,而且具有带动整个浙西南经济,尤其是浙西南乡村经济振兴发展的意义。位处浙西南核心区域的丽水市,过去因为交通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曾被称为“浙江的西藏”。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借助互联网、高铁和高速公路等现代化工具,后发优势得到了发挥,“养生福地”“长寿之乡”闻名遐迩,“绿水青山”在好多地方已经变成了“金山银山”,度假村、特色小镇、农家乐、不同档次的民宿等等,都是城里人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同时也是乡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产业链。
在一些因为原先经济高速发展而生态环境不同程度遭到破坏的地区,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恢复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对“两山”科学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深化。当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时候,我们需要果断地作出决策,采取坚决的措施来恢复环境。也就是说,必须付出治理环境的短期成本,不能因为有成本而畏首畏尾,不敢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否则不仅无谓地浪费了资源,而且还造成了对健康的损害,实在是得不偿失。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原先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带水分、粗放式的低质量增长,不符合向高质量经济转型的整体趋势和要求。我国最近有经济学家研究表明,政府治霾减霾有助于推动要素重置和效率提升,破解经济下行与环境恶化两难困境,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发展。浙江等地治理环境的经验事实,就是这些环境经济学家们研究的典型案例,对其经验的总结分析,具有指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标签: 创新发展;浙江;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体制机制;政府工作报告;发展;企业创新;职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