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一种越来越快的生活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熊志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12月19日 08:10:56
更轻的语言、更快的节奏,至于生活,则变得既轻又重,这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诡异事实。当然有一点是确定的,不管是迷失于生活,还是迷失于网络语言,瓦解与颠覆,创造与重生,都变得越来越快。
日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遵循岁末惯例,发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供给侧”“工匠精神”“小目标”“洪荒之力”等热词纷纷上榜。
《咬文嚼字》提供的年度流行语历来是一大窗口,可以回顾过去一年的网络文化。不过就像“流行”二字隐含的时间概念,当我们谈论这些热词时,它们实际上已经是转瞬即逝的历史,对网络文化的回望和梳理,更接近于从语言故纸堆里重新寻找它们的意义。不管怎么说,这些词汇的迅速变迁意味着越来越快的语言迭代趋势。与此对应的是,流行语的保鲜期已经越来越短,我们只能以越来越狭窄的时间尺度来打量它们。
一个词语或句子被视作流行语,至少要满足时与空两个条件,时间上流行语的生命力在不断压缩,空间上却正好相反。傅园慧讲出“洪荒之力”后,网上满屏皆是“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一出,各行各业都绘制出自己的漫画图……对流行语爆炸式的过度使用,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到社交媒体,无一幸免,呈现出一种无比拥挤甚至乏味的景观。于是,审美疲劳的周期越来越短,在今天谁要是还把“蓝瘦,香菇”挂嘴边,一定会被指责无趣。
网络文化难以产出有历史感的语言,这是事实。对流行语的肤浅表示担忧,是基于文化积淀考虑的理所当然的逻辑,但也没必要视之为洪水猛兽。网络本身是一种很轻的介质。轻的优点在于,它摆脱了文化乃至生活的传统秩序、规则限制,其创造力是无限的,甚至有点莫名其妙的味道,用“2015年十大流行语”之一来形容,那就是“脑洞大开”。而且这种“脑洞大开”是面向所有互联网受众的,某种程度上带来了语言创造和使用的平权。
所以这几年的流行语中,除了2016年的“供给侧”“工匠精神”,2015年的“获得感”“互联网+”,2014年的“顶层设计”“新常态”之外,不管是“高大上”还是“萌萌哒”,“宝宝”还是“主要看气质”,流行语都诞生于日常化的生活场景,其产生和推广不像古汉语那样,有一套完整的制造体系,有些流行语甚至很难探究出它的出处。
当然,危机也存在。传统的语言是基于知识的创造,而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更多建立在无厘头之上。现实生活对于个人来讲是严肃甚至压抑的,所以才会有无厘头登场,消解、反讽、自嘲,人们往网络语言里填充这些对严肃生活具有解构功能的东西,是想把生活之重兑换成生活之轻,但网络用语在提供更灵巧的交流方式时,流行反而带来了更紧张的节奏,成为无法逃避的文化之网。
所以,一方面,成为流行语后的网络文化从四面八方铺天盖地地席卷过来,无论你喜欢还是厌倦,只要你离不开手机和电脑,就无法避免它们进入你的视觉范畴。另一方面,你必须要时刻追赶,才能跟上流行的节奏,在网上,“与时代脱节”可能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发生。
更轻的语言、更快的节奏,至于生活,则变得既轻又重,这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诡异事实。当然有一点是确定的,不管是迷失于生活,还是迷失于网络语言,瓦解与颠覆,创造与重生,都变得越来越快。
标签: 流行语;网络文化;生活;网络语言;咬文嚼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