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深评 | 法网越织越密 “打拐”进入精准打击阶段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逯海涛    责任编辑 杜博
2016年12月22日 19:53:14

更多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对于拐卖儿童这样的犯罪行为,法律之网应越织越密,打击之拳应越来越重,只有这样,才能让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与庇护之中安心快乐地成长。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公布《关于审理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明确对婴幼儿采取欺骗、利诱等手段使其脱离监护人或者看护人的,视为刑法规定的“偷盗婴幼儿”;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将所诊疗、护理、抚养的儿童出卖给他人的,以拐卖儿童罪论处。我国对于拐卖妇女等犯罪行为的打击不可谓不严厉,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出台司法解释,标志着“打拐”已经进入精确打击阶段。

  两年前,陈可辛执导的“打拐题材”电影《亲爱的》赚取了不少观众的眼泪,一群被拐儿童父母“抱团取暖”互相鼓励的场景让人动容。在自媒体上,网民们甚至发起了一场微博“打拐”的网络行动;而在我们的朋友圈里,不时看到有人转发“怀疑某某路人是人贩子,正在拐卖儿童”的传闻,这都说明了整个社会对“打拐”话题的关注。严惩人贩子,对拐卖妇女儿童行为处以最严厉的制裁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而相关部门采取的行动也比较给力,随着依法严惩及综合治理措施的逐步落实,这几年此类犯罪高发态势得到遏制。2015年,全国法院审结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853件、判处刑罚1362人,与2012年审结1918件、判处刑罚2801人相比,下降50%以上;2016年1-11月,全国法院审结618件,判处刑罚1107人。

  可以说,“打拐”进入到这个程度,已经过了全民发动、宣传动员的阶段,接下来需要做的,除了继续对这类犯罪保持高压,更应该精准打击、查缺补漏。不让一名“人贩子”逃脱法律制裁,理应成为有关部门追求的终极目标。特别是那些已经站上法庭、接受审判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利用法律漏洞脱身成功,真是让抓捕犯罪嫌疑人的公安干警、被拐儿童以及他们的家长情何以堪?最高人民法院正是注意到了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顺势而为,《解释》在这个时机出台水到渠成。

  那么最高人民法院都注意到了“打拐”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哪些问题呢?

  比如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在法律政策适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如不从法律层面进行明确,可能会导致不同法院在适用相关法律条文的时候出现分歧。

  举个例子,犯罪嫌疑人趁着监护人、看护人不注意,将熟睡中的婴幼儿抱走,属于通常所理解的“偷盗婴幼儿”,但这种案件较少。更常见、多发的案件是,利用父母等监护人或者看护人的疏忽,以给付婴幼儿玩具、外出游玩等哄骗手段将婴幼儿拐走,这种行为算不算偷盗婴幼儿?再比如在公安机关对被拐儿童进行解救时,具体哪些行为属于阻碍解救的行为?又应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在这之前,相关法律条文并没有明确,在实践中出现了争议,导致犯罪分子有可能钻法律空子,逃避法律制裁。

  而此次《解释》明确“偷盗婴幼儿”“阻碍解救”等法律概念的涵义,符合立法精神,有利于从严惩治拐卖儿童犯罪,将对规范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的审理、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起到积极的作用。

标签: 最高人民法院;打拐;拐卖妇女儿童;刑罚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612/W02016122271337757807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