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研究生喝酒猝死 背后有师生关系庸俗化影子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然玉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1月19日 20:54:16
如果说“喝酒”是最简单粗暴和直接有效的人际勾兑术,那么对于高校中师生社交圈来说,更是如此。许多人因此获益匪浅,于是更多人则效而行之。
在1月15日晚参加完导师组织的聚餐后,26岁的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史国平倒在宿舍里,当晚他被送医,抢救无效后死亡。而在一个多月前,他刚被确定保送该校的博士生。记者获得的聚餐菜单显示,5桌师生消费5630元,含18瓶酒。而参加聚餐时,包括史的导师在内,共有4名老师在场。史的母亲认为,在场老师对此应负一定责任。据家属说法,史国平不喝白酒,而这次他喝下的白酒超过半斤。
在年华正好的时候,大学生喝酒猝死,诸如此类的悲剧,已然不是第一次发生。每一个不幸的故事,都各有各的不幸;每一个早逝的年轻生命,也都有太多本不该如此的原因。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顽固而偏执的酒桌文化,已经实实在在构成了一种行为绑架。不论年龄、不论阶层、不论出身,几乎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特别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酒精社会”的强大吞噬力,更是让之惶惶然无所心安。
对于这场最终让自己猝死的致命聚餐,史国平其实早有觉悟。在发给女友的信息中,他写到“哪有时间吃,就是喝,坐在老板那一桌”。而此处所谓“老板”,正是指史国平的导师朱某……这字里行间所传递出的信息,很容易就给人以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师生关系的世俗化,使得那些媚俗、市侩的称谓大行其道。而更为现实、更为成熟的学生们,也总是不放过任何能够拉拢关系、赚取表现的机会——在酒桌推杯换盏之间完成人脉建设,这是大学生中间流行的成功学。
酒桌文化与人脉学的合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世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在“学得好不如会来事”的风气诱导下,大学生群体劝酒、拼酒、酗酒之类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很多时候,所谓师生饭局,基本就是围绕酒精展开的。学生们通过频繁敬酒熟络人情、拉拢关系,通过喝酒自虐来展现忠诚、换取信任。如果说“喝酒”是最简单粗暴和直接有效的人际勾兑术,那么对于高校中师生社交圈来说,更是如此。许多人因此获益匪浅,于是更多人则效而行之。
酒桌,成为大学师生交往的主要媒介,其实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众所周知,而今很多时候,大学导师与大学生的关系,既没有基于知识传承所衍生的人文关怀,也没有由密切的人际互动所形成的情感纽带。在一切变得快餐化、功利化的语境下,大量的社交诉求被压缩在极少的时间、极小的空间内,那么组个饭局、喝场大酒,也就成了为数不多的选择。不幸猝死的史国平,自一开始就深谙此类师生饭局的门道。只不过很可惜,尚且青涩稚嫩的他,最终没能全身而退。
酒精打通了师生关系,酒精也摧毁了师生关系,这样分裂的桥段,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只是,终究并不是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够经得起这一番折腾。
标签: 聚餐;酒精;师生关系;饭局;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