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学者的高冷 让诗词狂欢者好尴尬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易国祥    责任编辑 肖纯
2017年02月14日 20:48:25

更多

一个有平民情怀的学者,你不一定要同普通人吃元宵一样去猜灯谜,但也不必对猜谜者嗤之以鼻。合适的心态是为普通人的获得而高兴,如能为开启民智而略施援手更好。而你也有坚守孤独的自由。

timg (2).jpg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引发记忆之学与思维之学的争论背后,其实站立着持高冷态度的学者。不光是学者,现实中有些我眼中的资深诗词达人大都比较淡定。“没有了孤独,诗词大会就是灯谜大会”,他们透露出的藐视,一时让诗词狂欢者后悔,怎么不矜持一点儿。

  以某些学者为代表的超然派,固然对古诗词有发言权。之所以对诗词大会不感兴趣,有出于他们对古诗词及作者的特别尊重,也有出于对中国现代教育应试化的忧郁,更有对诗词教育泛政治化的不苟同。其中的抱怨不乏善意提醒。

  我们不能要专家学者降低自己对中国古诗词的鉴赏水准,也不能强求他们改变自己的学术见解。但是他们未必自知,不乏对社会的弱势群体充满悲悯的他们,在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中,这种高冷显示出了一种文化优越感,和与普罗大众的距离感。被诗词大会点燃的古诗词热情,往往会被“冷眼向洋”的学者表情打很大的折扣。当然,这种很容易被折扣的狂欢,不乏也有虚热成分。

  有人欣赏学者的高冷,留言“心智没有达到一种境界,你跟他说了也白说。”有人佐证学者的高冷,说香港的诗词大会不考记忆而是考创作。但是这些人似乎忘了,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大陆经历过种种荡涤,特别是文革十年的文化断层,即使有了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仍然不足以复原中华传统文化本来的生态。另外,人们物质享受已经比较丰富,开始对高雅文化艺术有需求,而诗词大会正好满足了一个民族久旱之后的渴望。

  我赞成这样一句话,诗词大会是对俗人的一次救赎。舞台上,有在人生困境中用古诗词燃烧生命之火,点亮人生之路的农妇白茹云;也有参加诗词竞赛中得知母亲病重,毅然放弃资格回家侍母的小伙王轶隆。可见,诗词大会展示的不仅仅是背功,也有人格的修炼,人生的成长。

  电视机前,多少人捧出了尘封多年的诗词书籍,多少人勾起了往日的诗词梦想,多少人终于明白了许多的不解其意,多少人幸逢了历史长河的灿烂群星。这种具有全民觉醒式的文化效应,绝非“一个人的回味和三五成群的吟咏”可以比拟。与其说诗词竞赛是古人孤独的灵魂被烤干,为什么不说是古人心灵精髓的一种分享?

  因诗词大会被学者小觑的灯谜,它是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习俗,深受民间喜爱。刚过去的元宵节,不论是综艺晚会,还是文化广场,它是与元宵食品一样的节日标配。一个有平民情怀的学者,你不一定要同普通人吃元宵一样去猜灯谜,但也不必对猜谜者嗤之以鼻。合适的心态是为普通人的获得而高兴,如能为开启民智而略施援手更好。而你也有坚守孤独的自由。

标签: 诗词大会;学者;传统文化;平民狂欢;嗤之以鼻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2/W0201702145803855893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