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对诚信的“褒奖”虽好 不可贪杯哦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朱昌俊    责任编辑 肖纯
2017年02月14日 20:48:42

更多

诚信只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个人品质,更不能从功利性的角度来理解诚信。若认为只有对自己有利,诚信才有价值,那么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一个人就可能怀疑坚守诚信的必要性,继而作出背离诚信的选择。而这显然是对诚信价值的误解。

 2月5日凌晨,河南省新密市一中学生骑车时不慎撞上了路边停靠的豪车,他匿名留下字条向车主道歉,同时还留下了自己寒假打工挣来的300多元钱作为赔偿。车主被该学生的诚实和敢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深深打动。2月12日,找到这名中学生后,车主不仅不追究的责任,还资助了他万元助学金。
  一名中学生骑车不慎撞上路边的豪车,不是选择快速逃离,而是留下字条道歉,并拿出自己打工的钱作为赔偿。这样的坦诚之为,在现实之中确实不多见。更让人意外的是,豪车车主也被中学生的诚实所打动,不仅不要求赔偿,还主动资助中学生上学。应该说,该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度,既是因为这名中学生的诚信行为过于稀缺,也与车主对于诚信的“奖励”密不可分。
  豪车车主为中学生所表现出的诚信行为所感动,并基于自己的能力,对之予以奖励,这是其个人意愿的事情,也体现了对诚信品质的重视。在客观上,确实也构成一种对社会诚信的激励之效。但舆论对这一事件的围观乃至对中学生诚信行为的褒奖,也得注意姿态和“度”的问题。一味的夸大这种道德奖励的价值,甚至将事件作为“诚信必有好报”的例证来推行诚信教育,则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事件曝光后,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去到孩子的家里,并劝说孩子接受车主的奖励式资助。很可能,该名初中生还将被当地政府树立为诚信榜样,被打造成诚信教育的教材。重视这种正面案例的社会引导没有错,然而,一旦被刻意树立为模范与榜样,则意味着个人很可能被抬上道德的神坛,反倒令中学生诚信之为自觉流露的一面被异化,有“失真”之嫌。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最好的诚信教育,并不是说要告诉孩子“讲诚信必有好报”,而恰恰是应该让他们懂得,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关乎个人尊严,而非以有好报为前提。
  可以假设一下,若车主没有对孩子予以奖励,甚至还要求孩子及其父母进行赔偿,是否就意味着这样的诚信之为就没要必要甚至是“不划算”呢?答案显然不是。说到底,诚信只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个人品质,更不能从功利性的角度来理解诚信。若认为只有对自己有利,诚信才有价值,那么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一个人就可能怀疑坚守诚信的必要性,继而作出背离诚信的选择。而这显然是对诚信价值的误解。
  从一个社会的角度看,诚信当然只会增加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但在具体的个案中,并不是每一起诚信行为都会如这名中学生那样获得好报。再说,对他而言,这样的诚信之举,也并非是想要获得额外的回报,而不过只是基于一种基本的道德自觉。所以,与其说借此事来放大“诚信有好报”,我们不妨思考,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是否还能选择诚信并依然信奉诚信的价值?这或才是真正接近于诚信本质的思考。

标签: 诚信;中学生;车主;诚信行为;诚信教育;奖励;孩子;赔偿;字条;资助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2/W02017021462158943298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