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穿山甲事件重新审视动物入药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朱昌俊 责任编辑
肖纯
2017年02月20日 07:32:38
个人吃食某种野生动物可能违法,但野生动物制品入药却能够以合法产业的形式出现。这种状况的衍生,抛却各种利益因素,也不乏某些文化陋习的根深蒂固。在现代医学伦理中,动物制品的药用价值,一直未能得到确切的科学证明,而在中医文化中,动物入药似乎一直被奉为圭臬,在现代不但未能得到彻底的反思,反而愈发普及,不仅对动物保护伦理构成挑战,也影响到中药走出去的步伐。
连日来网络曝出数起疑似食用穿山甲事件,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穿山甲引发公众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仍有穿山甲等野生动物在秘密销售,且收购、运输、交易等环节日趋隐蔽,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背后是高额利润的驱使。
国家林业局近日也作出回应:此前法规仅对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者处罚,今年起实施的新版《野生动物保护法》将禁止食用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这意味着,今后“吃野味”不仅受社会监督,也将被法律追责。
近年来,“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的动物保护观念逐渐为社会所接受。但更进一步看,“野味”非法交易之所以长盛不衰,根源仍是因为“吃野味”的需求依然旺盛。特别是在我们的现实语境下,国人对于野味的青睐,更是具有典型代表性。比如,穿山甲之所以越来越少,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被中国人吃光了”。鉴于这种社会现状,将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明确纳入法律禁止范围内,其现实必要性不言而喻。
禁止食用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其主要意义,一方面是在制度上,实现了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全链条衔接,从捕猎到交易,再到食用,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这一法律修订所传递出的价值取向,也未尝不是一种饮食文化上的净化。当前社会上有些人对“野味”多多少少已形成了一种“执念”。对于“野味”的偏爱,也并不仅仅是源于对其味道和营养价值的“偏听偏信”,更在于“野味”的稀缺性所对应的消费与身份、权力象征。因此我们才会看到,不少人吃“野味”,不仅是吃,还要公开炫耀。所以,禁食“野味”,既是动物保护的纠偏,也是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纠偏。
但禁食穿山甲,还不能止于是一般意义上的“吃”。有微信公众号发文称,“穿山甲濒临灭绝主要因为食用和药用,不仅食用要禁止,所谓合法药用也要禁止”。该文章还披露安徽省林业厅批准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从四川省华堂药业有限公司购入已封存的穿山甲片1500公斤。而据研究人员估计,全国对于穿山甲的年需求量约为20万只,其中食用和药用的比例基本为1:1。换言之,即便是完全禁绝了食用穿山甲,若药用穿山甲仍存在合法空间或处于模糊地带,也难以从本上挽救穿山甲有可能灭绝的厄运。
而在穿山甲外,有关于动物入药合理性的争议,近年来日趋激烈。如去年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依然支持野生动物制品入药,一度在动物保护界产生很大的争议,也在事实上令当前的野生动物保护呈现出不可忽视的矛盾一面:个人吃食某种野生动物可能违法,但野生动物制品入药却能够以合法产业的形式出现。这种状况的衍生,抛却各种利益因素,也不乏某些文化陋习的根深蒂固。在现代医学伦理中,动物制品的药用价值,一直未能得到确切的科学证明,而在中医文化中,动物入药似乎一直被奉为圭臬,在现代不但未能得到彻底的反思,反而愈发普及,不仅对动物保护伦理构成挑战,也影响到中药走出去的步伐。
因此,不妨以今年以来的多起穿山甲事件为契机,重新审视动物入药的合理性。
标签: 穿山甲;野味;食用;动物保护;动物制品;国家重点;动物及其制品;动物保护法;合理性;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