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地方谈丨国货当自强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张韬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3月11日 20:20:24
只有合理分配政府、企业、消费者、社会组织和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在质量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强化国家对质量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丰富质量评估和监督手段,激发企业树立长远目标,才能最终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时代。
今天早上9点,工信部部长苗圩就推进“中国制造2025”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当被问到工信部将采取哪些举措来实现打造更多中国企业品牌的目标时,苗圩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全面提升尿布、奶粉、马桶盖、电饭煲等的质量和层次,满足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消费需求。
十几年前,无论是穿的、用的还是吃的,如果是“洋货”,那都足够人们当着朋友的面“显摆”一阵子。现如今,到国外“扫货”,在网上“海淘”,代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同是对“洋货”趋之若鹜,但是曾经与今天的“崇洋”却有着不同的原因。
曾经的“崇洋”,是真“崇”,因为国内确实没有,用着稀罕。而现如今的“崇洋”,是因为人们觉得同样的东西,外国的品质高、质量好,用得放心。这种心态,并不是因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是中国的月亮不够圆。这两天的两会上,有代表委员说,有的企业“连一个国产螺栓都不敢买”。为啥?因为螺栓虽小,但都在关键部位,如果用了粗制滥造的螺栓,将来就是安全事故。相信并不是所有的国产螺栓都是粗制滥造,但对于企业来说,与其花心思去甄别哪家国产螺栓比较好,不如直接购买国外的,用着心里踏实。
高大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应“尿布、奶粉、马桶盖、电饭煲”,听起来让人觉得怪怪的。但事实上,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是否能够叫得响、立得住,是对我们制造业巨大考验。一场比赛,失败可以通过努力再赢回来,可怕的是被直接取消了参赛资格。当市场和消费者掉了信心,不再通过使用来判断产品的好坏,而是在国货和洋货的标签面前直接选用后者,那我们就会面临被取消参赛资格的危险。
从生产制造到进入市场,要确保产品质量,第一关是工人的手,第二关是外部的监管。虽然近两年来,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培养逐步受到重视,但还是没能完全解决高水平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进一步培养更多的优秀“工匠”,要转变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培养,更需要企业、社会转变观念,让技术工人受到重视、得到尊重,才可能有越来越多具备工匠精神的工人和企业产生。
而对于监管,其实是老生常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问题在于如何监管。从产品质量本身的检验检测来讲,需要治理检验检测行业存在各种乱象。必须要杜绝检验检测行业为了追求利益违规提供虚假报告的现象。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质量把关者自身的质量都有问题,那就谈不上什么产品质量了。从需求侧来讲,则需要各个销售渠道进行二次把关。如果在销售渠道畅通无阻,甚至还帮低质量产品或山寨假货背书、包装,那么最终吃亏伤心的肯定是消费者。
无论是质量检测还是渠道监管,最终必须回归到制度建设上来。马云说,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假货。这正是在呼唤制度的保障,而且这种保障应是积极的、带有预防性质的保障。如果等消费者和市场彻底失掉信心,等粗制滥造的产品最终导致安全问题,再倒过来追责,为时晚矣。同样地,对于质检行业本身的监管也需要完善配套的法律。对于产业本身的政策扶持也是从另一个维度解决质量问题。如果做实体经济的企业赚钱难、利润低,或者创新的成本高,风险大,就很难让企业主动去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只有对于制造业本身的支持也要有相应的政策,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质量。
“国货当自强”是苗圩部长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的呼吁。这个“自强”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合理分配政府、企业、消费者、社会组织和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在质量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强化国家对质量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丰富质量评估和监督手段,激发企业树立长远目标,才能最终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时代。
标签: 螺栓;苗圩;监管;电饭煲;参赛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