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混搭外语单词成时髦 WHAT ARE YOU 弄啥嘞?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逯海涛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3月21日 07:41:06
“语言是一座城市,每个人都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增添了砖瓦。”爱默生这样说过,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认识并且珍视中文之美,让这座美丽之城稳固、永存。
“明天conference(会议)上,要对你那个report(报告)进行discuss(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这样的中外文夹杂,是不是有点醉醉的感觉?其实稍微留心下,你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还不少。看看新闻,满篇的GDP、CPI、PPI,让对经济不是很内行的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去看个病吧,CT、B超也会把人搞得晕头转向……中外文夹杂真的是一种语言时尚,还是不伦不类的“混搭”?
解放前在上海曾经流行过一种洋泾浜的英语,中英夹杂、再融入些上海口音,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混合语,不中不洋,不仅当时的“歪果仁”听了一头雾水,本地人更是不知所云。“洋泾浜英语”作为当时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愈行愈远,但是历史的车轮行进到现在,我们的耳朵里又时不时能刮到几句夹杂着外文的“新洋泾浜”,并且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改变着我们的语言习惯。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一种时尚,谈吐间夹杂几个外文单词显得特别洋气,或者觉得这体现了我们开放的心态,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也许只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混搭”。用最近网络上的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 WHAT ARE YOU 弄啥嘞?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不等于文字可以直接混搭。
我们的中文确实很古老,古老到它的起源是一个传说。正因为如此,中文几千年沉淀下来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是别的语言无法取代的。否则央视诗词大会为什么会如此火热?人们在欣赏紧张激烈的赛事同时,也是集体重温传统诗词之美、中文之美。
而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有各自产生的历史情境,它们代表的是另外一种节奏和韵律。它们或许有着和中文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美感,但是直接将两种调性不同的文字这样混搭在一起,真的能产生1+1>2的效果吗?这就仿佛将两种完全不同科属的植物嫁接在一起,结出的不一定是硕果,有可能只是怪胎。优秀的文化之间当然是可以借鉴的,但是这种借鉴应该是更高层面的碰撞交流,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混搭。
其次,拒绝“新洋泾浜”,不代表拒绝开放包容。
外来词汇的流行,某种程度上当然是开放的结果。但是我们拒绝新洋泾浜,不代表着回到封闭和保守的心态。我们拒绝的是一种简单的拿来主义、低层次的文化互动。在互联网已经将一切互联互通的今天,信息的流动更加畅通无阻。在这巨大的信息流中,我们对那些有价值的、高尚的文化、文明始终抱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因为这些都是人类思想凝成的珍珠。
语言是活的,它应该在碰撞和兼收并蓄中求得发展。当下全球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对那些不断涌现的新鲜事物,我们的语言体系也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杜绝“新洋泾浜”,我们要更加应该重视外语缩略词的汉化规范问题,也就是说,怎么给这些外来的“洋和尚”取个信达雅的中文名。比如在2013年4月,引起广泛关注的“PM2.5”终于有了中文名称“细颗粒物”,拗口的“IAEA”也终于有了中文名“国际原子能机构”。这些新事物有了中文名之后,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更加直观深刻了。
最后,我们需要拿出我们的文化自信。
“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平平仄仄平平仄,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S.H.E的这首《中国话》曾经大火,并且还登上了春晚的舞台。这首歌忠实地反映了最近几年的汉语热,不必觉得说外文有多洋气,其实在“歪果仁”眼中,说中文才更时髦。
坚持文化自信,是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所以,相信坚持文化自信,应该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自觉。
“语言是一座城市,每个人都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增添了砖瓦。”爱默生这样说过,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认识并且珍视中文之美,让这座美丽之城稳固、永存。
标签: 洋泾浜;S . H . E;中文名;中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