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锐评丨11条禁令出台半年不到 为何被“希望杯”尴尬打脸?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逯海涛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3月23日 20:02:04

更多

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可能还有待检验,不过我省的教育行政部门是否也应该学习上海这份决心和执行力,别让禁令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呢?

000.jpg

  从上周末开始,杭州上万名家长的心情跟随一只“杯子”跌宕起伏。它就是中小学生人尽皆知的“希望杯”,在上万名考生冒雨赶赴城郊考场参加一试之后,突然爆出消息说杭州地区的“希望杯”二试取消。就在家长们深陷焦虑之时,组委会又发出声明称杭州“希望杯”二试如期举行,一场奥数杯赛活生生演成一出“罗生门”。

  事态发展到现在, 迷茫并疑惑着的已经不仅仅限于那一万多名考生的家长了,这件事情已经演变为一个公共话题。赛事组织者按说应该对这一波三折背后的真真假假最清楚,但是到目前为止希望杯组委会并没有给公众作出一个解释。难怪有人质疑这背后是否存在使用操弄公众与媒体的手段,以博得更多眼球?希望杯组委会不会是借舆论发力,以退为进?而杭州的教育主管也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面孔,更添公众疑虑。

  “希望杯”为什么如此牵动公众的神经?因为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考试,这是一场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奥数比赛。根据报道,这场考试今年仅浙江省就有8.3万学生参加,是全国参赛人数最多的省份,杭州市区有1.1万学生参加。为什么希望杯如此火爆?说白了背后还是“奥数与小升初挂钩“这个家长们心知肚明的指挥棒在作怪。奥数比赛在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的打压之下,还是如此之火,根子就在招生。只要有学校认这个,就有家长会逼着自家的读书郎去学、去考。正如一位考生家长所说”万一获奖,小升初也有用。”有用处自然就有追捧者。招生潜规则不改,家长们只好争先恐后把孩子送进辅导班、送进奥数考场,考生人数就这样越来越庞大。

  打个比方,如果你去剧院看演出,前面一排的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站起来了,后面被挡住的人也只好站起来,不然看不到演出。本来大家都可以坐着舒舒服服地看表演,如今只能全部站着看了,所有的人都很累,但是没办法,这就是代价、这就是成本。和升学挂起钩来的奥数比赛就这样把我们的学生绑架、把家长绑架、把教育绑架。我们并不是要把奥数斩草除根,那些对数学确实有天赋、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在正常教学之外参加相关比赛,但是更多的孩子必须从奥数比赛中解放出来。

  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杯赛热”“奥数热”其实也曾有所行动,去年下半年杭州市教育局针对“杯赛热”“培训热”提出11项禁令,但是禁令效果如何?可是说这出”希望杯“罗生门对11条禁令进行了一次令人尴尬的打脸,杯赛热还在继续、奥数热还在发烧。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发出禁令只是第一步,除此以外,在对学校、教育机构日常监管中有没有配套的督查措施?督查的效果如何?对违规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有没有重罚?如果这些都没有,仅仅一纸禁令摆在那里,对那些”不规矩“的教育培训机构来说,只是一张没有效力的废纸罢了。

  上个月,为落实学生减负,上海市教委出台包括启动试点学校作业、考试(测验)备案制,杜绝招生测试题目“超纲”,整顿教育培训市场等一系列“最严举措”。而上海中小学阶段知名的奥数“四大杯赛”也纷纷宣布停办或改名。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可能还有待检验,不过我省的教育行政部门是否也应该学习上海这份决心和执行力,别让禁令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呢?

标签: 禁令;杯赛;家长;教育行政部门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3/W02017032364969680608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