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时代大剧《调控》密集“更新”:剧情是否如你所愿?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杜博    责任编辑 张韬
2017年03月29日 15:02:16

更多

我们姑且做最美好的期望,让更多有需求的人们能买得起房,让真金白银都合理流动到更能创造社会价值的领域,让房子所系的学区与教育、投资与保值等集体焦虑都能得到妥帖平复,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吧。

  万众期待的时代大剧《调控》继3月17日首轮更新之后,昨夜又迎来第二波更新,主线剧情也从北京、广州等城市移步换景来到了杭州、福州、厦门。内容“杀招”频现,追剧群众大呼过瘾。当然,也有不怎么看好的观众表示“哼,套路!”还有一些黯然神伤的人们,千辛万苦攒够了钱终于可以缴纳会员费了,不想一夜之间,会员门槛又提高了。

  被“套路”的担心也不是空穴来风。回顾以往,大致都是调控的紧箍咒一念,楼市就顺势“乖巧”一阵子;调控政策稍有放松,立即报复性反弹,陷入“调控——反弹——再调控——再反弹”的怪圈。那么今次调控,又究竟有什么不同往日的高招呢?

  针锋相对,有的放矢。这一招简单粗暴。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你准备好了上百万准备付首付,发现二套房首付比例调高了;你相信爱情的力量笑着假离婚,发现离婚这招不好使了;你把目光不情愿地看向了商住房,商住房却不能看你了。实际上,纵观各地调控,大致有如下“大杀器”:“认房又认贷”,限制房产交易,提高首付比例,纳税要求改变,离婚手段受限,商住限购……“永不言败”的房价,也许要在政策“组合拳”的暴击下俯首了。

  釜底抽薪,不留余地。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的利空。过去一段时间,在货币宽松政策下,人们的钱不愿意放在银行里,相当一部分冀求投资升值的资金,于是将房产视为保值增值的“金融资产”,大量涌入楼市,推高房价;高房价继续吸引投资,如此循环往复。另外,在追逐买房大军中,很大一部分是加杠杆来买房,而房贷政策宽松,从2016年的新增房贷总量即可窥见一斑。此时房贷政策收紧,也在某种层面对购房形成遏制之势。对此,有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楼市资金的“输血包”瘪了。

  修炼内功,念好“心经”。下了狠手,说明下了狠心。有人说,房地产和地方政府是“真爱”。个中来由不消多说,谁愿意好端端跳出土地财政的“舒适区”,踏上转型升级的荆棘路?当然,这次下狠手,深层动因就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需。改善实体经济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健康的新动力,都离不开将投资资金从房地产市场“劝退”。

  最重要的一条原因,还是保障民生之所需。去年,“房子不是用来炒的,而是用来住的”,明确释放了遏制炒房、保障民生的信号。今年再次明确,调控房价要落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于是,一二线城市降房价、三四线城市去库存,或早或晚,都必须也不得不动真格。

  其实,追剧也好,现实也罢,人们都倾向于预设自己心中的最理想结局。正像一千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群对剧情、对现实,也都站在自己角度上有着不同的预期。而在现实中,那些最迫切、最焦虑、最广泛的期待,我们也称之为:民意。

  高房价面前,作为有房一族,自然不希望房价暴跌;作为寻求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客,眼下就算不愿意承认,也都否认不了投资房子貌似比较靠谱……这些形形色色的个体需求,我们永远没有立场去指摘,因为对每一个人而言,寻求对自己最有好处的结果,是一种个人理性。毕竟,面对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资产配置机遇,谁也不敢轻易置身事外,怀抱这种想法的人们,构成房价热潮背后的巨大推动力。只是有时候,这些个人理性的叠加,很可能形成“集体非理性”。

  民众纷纷炒房,资本也纷纷流入房地产市场,分开看孤例都无所谓,通而观之,才发现已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炒房大军”。这种集体非理性,也许依然对这些个体没有伤害,却误伤了那些有住房刚需的人们,也从深处腐蚀着经济肌体的健康,而且从长远看,谁又知房子会否反噬那些推高它们价格的人们?共处一个经济生态,唇齿相依,无人能独善其身。

  尽管这轮调控已经祭出“重拳”,但深究起来,依然只是指标之策。充足的土地供给,将去库存任务与保障房供给有机对接,更深层面上看,教育的均衡发展,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都是在缓慢入手但不能强求立即收效,又不得不破解的命题。

  回过头来问一句:你理想的房价又是什么样子?跳出中国看,世界各国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房价也都不低,但一开这个盘口,关于收入与房价比、国家福利比等话题,就足以激发另一场讨论。在此我们只做单纯的横向比较,我们的房价,真的能下降回从前的好时光吗?

  经济学家回答不了,未来学家回答不了。我们姑且做最美好的期望,让更多有需求的人们能买得起房,让真金白银都合理流动到更能创造社会价值的领域,让房子所系的学区与教育、投资与保值等集体焦虑都能得到妥帖平复,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吧。

标签: 房价;房子;炒房;房地产市场;保障民生;二线城市;房贷政策;均衡发展;楼市;买房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3/W02017032953762962219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