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新闻评说丨万事不如书在手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杜博    责任编辑 吴晔
2017年04月24日 08:29:35

更多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见字如面》再到《朗读者》,正是读书在形式上的新生,激活了国民对传统书信、诗礼传家的深厚情结,全民阅读、崇学向善的文化新风景,正在徐徐展开。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诠释读书的益处。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走红网络的“总书记书单”。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列经典,到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经史典籍,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到但丁、乔叟、莎士比亚、雨果、歌德、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习近平总书记把读书放在人类文明的宏大脉系中,观照国家与民族、个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深刻诠释着读书的力量。

  “万事不如书在手,一生常见月当头”。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26分钟,每年读书7.86本,只有1.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一方面,阅读正以更多元的形式抵达更多想读书的人;另一方面,芜杂的信息丛林中,人们却很难找到想要的那片绿叶,碎片化浅阅读渐成主流。

  值得深思的还有,读书有用与无用,时常博弈:有人说“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也有人说,还是学区房靠谱……因此,今天搞清楚如何阅读、为什么而阅读,比追求浮光掠影的仪式感更加重要。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秉持这样的精神,16岁的习近平曾带着一箱子书到黄土高坡开始知青生涯;为读一本《浮士德》,曾走30里路去借书;上山下乡时,劳动间隙就在阡陌之间读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也时常敦促党员干部读书修德、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提升精神境界。然而,在注意力资源十分稀缺的今天,沉下心来读书反而变得困难了,哪怕读书的环境越来越好,选择越来越多,却少了往圣先贤焚膏继晷、悬梁刺股的精神,少了革命先烈闹市求学、废寝忘食的坚强定力,也缺少翻山越岭只为借一本书、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勤读不怠的精神。

  培根在经典美文《论读书》中这样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好在,今年一季度的电视荧屏,观众对文化类节目的关注升温,从《中国诗词大会》到《见字如面》再到《朗读者》,正是读书在形式上的新生,激活了国民对传统书信、诗礼传家的深厚情结,全民阅读、崇学向善的文化新风景,正在徐徐展开。尽管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但只要步伐笃定,向深向远行进,我们注定会书写新的历史,我们的精神殿堂定将更加灿烂辉煌。

  有人曾比喻:“信息是宽的,比亚马逊河还宽广;信息也是窄的,就像几毫米边框的手机。”这生动诠释了这个时代的阅读渴求和知识焦虑,远非几档阅读类节目可以抚平。“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如果不能行万里路,就去读万卷书。在这个快速变革的网络时代,尤其需要通过阅读来塑造内心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才能在突破利益丛林时身心如汩汩清泉,在穿越信息和观念迷宫时头顶始终高悬着朗朗皓月。当满地都是浅尝辄止的“知道分子”时,不如尝试做一个深度阅读、深刻思考的“智识分子”。思想独立而丰富者越多,时代的智慧高地就愈加坚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文明力量就更为深厚持久。

  春风拂面,不如开卷。


标签: 世界读书日;总书记书单;朗读者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4/W020170424278756250238.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