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双一流”,浙江需补齐短板迎头赶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刘雪松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7年09月22日 13:56:04
向国际化一流目标迈进,单个高校的体量再大,同样也存在着诸如“尾大不掉”的强势与通病。
千呼万唤的“双一流”名单,昨天揭开面纱。浙江大学、中国美院、宁波大学三所高校入选。这个结果,不出意外,更是名至实归。尤其浙大,共有1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其单个高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的总量,引人注目。
“双一流”名单,浙江占了三所高校,但回头望,却是遗憾多于欣喜。这是浙江必须面对的事实。这个遗憾,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虽然仅浙大这一所大学,它的含金量就很高、体量就很大,但如果倒推到十几、二十年前浙江省内大学、尤其是在杭州的大学设置和布局,那今天可能进入“双一流”的,无疑远远不止这个数目。
别的省份不比,浙江只拿邻省江苏相比,高校布局与设置的短板立马就比出来了。这次江苏有15所高校入选,是浙江入选高校总数的5倍之多。从“双一流”建设学科这一项来看,南京大学共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等15个学科入选。单个高校的入选学科比浙大少了3个。但是江苏还有东南大学。东南大学这次共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建筑学等11个学科入选,比浙大少了7个学科。但是,江苏仅这两所大学一流学科总数相加,就比浙大多出了8个。这还不包括江苏其他13所高校,每所都有1至2个学科入选的数量。
为什么要比总量,而不是比质量?这是需要从“双一流”的定义与发展目标来体会的。根据教育部文件,“双一流”的概念,是为了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个建设的方案,在政策层面上,无论是力度,还是在扶持能力方面,都完全超越了以往的985、211建设方案。当年入选985、211建设的高校,中央和地方在扶持的力度上,众所周知的力度已经够大了,不仅包括了资金,还有引进名师、建设的设施、整个的档次,都是全方位的。
这次的“双一流”,它不只是一个“名份”,更多的是国家与地方打造世界性、国际化教育的认定和扶持。也就是说在原有享受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双一流的政策力度肯定会更大。如果说985、211,更多体现的是在国内的排名,那么,“双一流”冲着的是国际排名。是国家把高校的建设,放到了全球的眼光当中,参与更多的角色,更好地助推高校的全球战略发展。它是一趟时代的、奔向国际的“航母”群。而对全国所有高校来说,成为“双一流”高校,则意味着编入了中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队列,机会难得,意义非凡。
而浙江的高校,在前一轮985、211的“编制”中,已经失去了一个宝贵的黄金机遇期,今天又失去了一个通过更多高校冲击“世界范儿”的机遇。这是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它同时启示人们的是,集中资源的单个高校,对于高校国际、国内排名,能够起到规模效应。但是,向国际化一流目标迈进,单个高校的体量再大,同样也存在着诸如“尾大不掉”的弱势与通病。
高校是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输出人才的一个集散地。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才活力、创新能力,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近几年杭州是全国人才尽流入最多的城市,连续一段时间排在第一。但这个第一其实也是无奈的。浙江如果有强大的高校阵营、布局,就会“近水楼台先得人才”。高校的设计也会更多地与浙江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相匹配,进而与浙江的经济发展相协调。这对社会使用人才、高校培养人才,都是有良好的互动、促进作用的。
未来怎么办?浙江不能因为今天再次失去“双一流”的份额比和优势地位,而有丝毫的懈怠,或者包袱感。放眼全国,深圳等一些年轻的活力城市,就是把高校建设当成当地经济社会谋求全面发展的重大目标在努力,在发力。浙江应该在高校的布局上,更多地展望未来,调整设置,通过新一轮的改革,把高校建设的整体实力呈现出来,把短板好好补齐,在新一轮的高校建设国际化浪潮中,迎头赶上。
标签: 高校;学科;浙江;学科建设;人才;江苏;东南大学;培养人才;宁波大学;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