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在磨砺中成长担当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启示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 郑权 编辑 郑亚丽 吕苏娟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10月05日 08:36:51

更多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不断地成就新的跨越。

  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是他的经历,但即使相同的经历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收获。“知青”这一概念,总是会给人以青春、激情和艰苦生活的深刻印象。习近平从刚插队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自信,使我们思考,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年时代,磨难能带来什么?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也讲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所以,逆境使人成熟,绝境使人奋起。七年艰苦知青岁月的磨砺,也给习近平带来了影响其一生的丰厚宝藏。

2.jpg

  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为习近平理论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到梁家河时,习近平还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七年知青岁月却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实现了新的跨越。在此期间,习近平如饥似渴地坚持读书学习,被人称为有“书瘾”。阅读历史、哲学、中外名著、军事和国政著作,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更是反复阅读,读书带给他无限的力量,使他在艰难困苦中仍然顽强地寻找和实现人生的意义,从而忽略、淡化了体力和生活上的困苦、精神上的压抑;阅读和思考使他在乡亲们眼里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很稳重、懂事理、可信赖的人;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对他理论素养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当选总书记后,习近平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的这些话也是自己读书学习经历中得出的深刻认识。

  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从“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的朴素感情,到“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的为民担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初露端倪。习近平自己也曾经讲过,他在最困难的时候,陕北老乡收留了他,养育了他,教育了他。群众的关爱,使他对农民群众怀有浓厚的感激之情,也亲身体会到农民面临的疾苦和难题。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牵手共度时艰过程中,就油然而生融入血液中的信念:为群众做实事!他在不同的场合都表示过,迫切地想为老乡们做点实事,想为这块贫穷落后的土地改变面貌尽一份力。所以,习近平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做了打淤地坝、修沼气池、办铁业社、建代销店和裁缝店、办扫盲学习班等贴近人民生产、生活实际的许多民生实事。

  返回北京,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习近平明确表示,不准备做和化工专业相关的技术工作,还是要进入政界,继续在陕北农村早已立下的志向,做一些更能影响老百姓命运的事情。毕业后有了前途光明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至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2002年,他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下了“为人民做实事”的誓言——“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想要怎么办,干部就要带着大家怎么办。习近平同志当选党的总书记后,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子就在于他对基层群众和基层实际的了解上,就在于他从来都没有忘记根本,不忘源头,不忘初心。

  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同志任职社教干部、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等岗位,“敢说敢做敢担当”“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的基层工作实践,是其卓越领导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最慷慨的奉献,往往孕育着最丰厚的果实。在延川赵家河参加“整队”工作的八个月,是习近平走入政界的第一步,他不仅和村民一起劳动,而且负责文件宣讲、大队领导班子整顿、生产队干部配备等行政工作,凸显了他非凡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受到村民的称赞和公社的高度认可,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回到梁家河后入团、入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习近平还不满21岁。面对基层农民,要做好思想工作是极不容易的。但习近平细心、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上门耐心地与干部、村民谈心解惑,与大队、县里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做了许多造福村民的实事。同时,在工作上首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再严格要求别人,既为人谦和,又坚持原则和政策。成为总书记后,习近平曾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始终保持进取之心,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始终保持平常之心。这是领导干部做人、做事、做官的基本要求。既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同时也要敬畏法度,积极面对困难挫折,才能做成事,能做事。

  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中的经历,使他对中国国情尤其是基层的期盼有了切身体验,这是他成为总书记后许多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理论的根本来源扎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知青岁月中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为习近平对社会、对人民的认识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他曾经讲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之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不是靠书本或其他间接的途径,而在和农民全面、亲切、真实的接触中,习近平看到了真实的农村,也真正了解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底层最真实的状态。正是了解实际,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才能在后来的从政实践中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来思考决策。尤其是中国梦的提出,离不开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精准扶贫思想更是旨在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等等。这些无不与习近平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对基层期盼的深刻理解息息相关。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只有不拒绝苦难,从容面对,才能使得每次阻碍我们的危机,都变成自我成长的营养,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习近平回顾插队经历时也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不断地成就新的跨越。

  【作者为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

标签: 知青岁月;总书记;艰难困苦;思考;群众;读书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10/W0201710053014224425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