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小学生大数据研究苏轼,人们究竟在忧虑什么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王天骏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10月13日 07:49:53
这种水平的研究性学习能否搞好,往往也在学校和老师的为与不作为之间。把素质教育都推给家长,或推向市场,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近日,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爆红。文章介绍了清华附小开展的致敬苏轼的活动,展出了该班学生的书画作品和研究报告。书画倒也寻常,《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人杰地灵——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等研究报告却让许多网友大为赞叹。在家长的帮助下,六年级的小朋友把“大数据”用得有模有样,分析字频看诗词和苏轼个人经历的关系,估算诗词带给5A级景区的价值……这些研究报告甚至比某些大学生作业更像一份研究报告。无怪许多网友会称他们为“史上最强小学生”。
同时,他们超乎同龄人的表现自然招来一些网友的质疑。小朋友的报告写得坦率,把“爸爸”的重要贡献——程序分析和讲解,交代得很清楚。如果没有一位懂程序的“爸爸”在旁指点,这报告恐怕也无法完成。那么,进一步的质疑就来了:报告是不是和一些亲子作业一样,是由家长包办的?或者更严重地说,现在小学生做作业也要“拼爹”了?
网友们唇枪舌剑战作一团。而清华附小的负责人回应说,质疑者不了解中国小学的教育和发展。父母参与课程不可避免,但孩子的研究精神是可贵的。这一回应围绕家长是否代写作业展开,甚至我们还能看到当初完成这些作业时的微信讨论记录。其实,一份小学生研究报告并不是某些畅销小说,背后没有那么多经济利益。许多人真正忧虑的不是代笔,不是什么素质教育的异化,学校的回应和他们不在一个频道上。
在中国,把教育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工具,或许是一种传统。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学知识并不单纯是为了追求真善美。也因此,在学龄儿童教育问题上,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起跑线焦虑”。今天对清华附小的学生作业的讨论,也许就是这种焦虑的又一次爆发。网友们与其说是被几份作业惊到,不如说是感受了海淀高级知识分子的“碾压”。高学历父母的学识让孩子能从小接受科学教育和思维训练,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发展必然有莫大的帮助。而更多的家长却无能为力——不懂程序也不懂诗词,完全帮不上忙。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几份报告“炫”的“家学渊源”,比一般的炫富更让人忧虑。如此忧虑之下,有这些质疑就很自然了。
更深的忧虑则是,如果清华附小式的研究性学习在中小学大范围推广,并以其成果作为某些选拔(比如升学、评优)的一部分,这些普通家庭该怎么办?实实在在的选拔比起泛泛而论的科学教育、思维训练,更能牵动家长们的心。选拔的每一步都不免被当成是人生的转捩点。直接放弃肯定不甘心,积极争取又难有作为。真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些家长如何乐得起来?
家庭教育的差异既已不可避免,要让一般的家长最大程度地解除忧虑,学校教育更需要加油。无论是大数据应用还是苏轼诗词赏析,除了个别天才,六年级的小朋友能领悟的就那么多。以很多小学信息技术和语文老师的能力来教授指导,应该绰绰有余。这种水平的研究性学习能否搞好,往往也在学校和老师的为与不作为之间。把素质教育都推给家长,或推向市场,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标签: 家长;研究报告;小学生;附小;质疑;科学教育;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