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 “打假年报”增信心,宜将剩勇打假货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刘雪松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1月11日 19:20:08
如果说去年此时,阿里“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的振臂一呼,还有着法治规则面前的些许无奈与无助、解释与抱怨,那么一年后的今天,阿里发布“打假年报”时,再次将这个诉求高高举起,则有着“宜将剩勇追穷冠” 、与假货决战到底的强烈信心。
如果说去年此时,阿里“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的振臂一呼,还有着法治规则面前的些许无奈与无助、解释与抱怨,那么一年后的今天,阿里发布 “打假年报”时,再次将这个诉求高高举起,则有着“宜将剩勇追穷冠”、与假货决战到底的强烈信心。
1月10日,阿里巴巴发布《2017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去年全年,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秒杀;在与阿里合作权利人数目增长17%的背景下,整体知识产权投诉量下降42%;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
这是全社会在网络假货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上,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阿里大数据被技术、法治、消费者及社会各界所充分运用,基本上形成了有假难藏、遇假必诉、见假必打的治理氛围。而在去年此时,阿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在法治合力、高压态势尚未形成的环境中,往往因为阿里自身平台并无执法权力,而处于无用武之地。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这声呐喊,既基于电商平台的生死存亡、基于经济秩序与消费权益,更是基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形象。诚如马云所言,跟假货的斗争,就是跟人性的阴暗面做斗争,这是一场永久的战争。
假货不只是阿里之痛,它是制造业与知识产权的心头之痛。假货成为中国之痛,世界之痛,不是淘宝平台出现之后才有的,而是人性的阴暗面在网络经济、在特殊历史阶段,表现更甚。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对于假货,虽有共痛,却无治理之共识。平台需要担当,需要自净机制的完善,但是如果缺少法治规则的健全,如果把假货的责任全都推给平台,如果全社会没有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那么假货之痛,就会成为不可逆转的病灶,整个社会就会遭受假货的长期之痛。
而事实上,阿里呼吁全社会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虽然阿里平台的假货得到了历史性的显著遏制,但是从大数据显示的假货路径来看,假货并未因此而在网络销售平台绝迹,而是呈现出跨境、尤其向微商等其他各类平台转移的迹象。这也印证了假货是一场永久战争的基本判断。表明这场跟人性阴暗面的斗争,需要举法治之力、科学之力、全社会之力,永不收兵。
今天的阿里大数据,已经不仅有能力分辨识平台上销售的是真货还是假货,而且有能力分析假货的生产源头。2017年阿里联合社会共同的打假路径表明,只要执法部门与技术平台同坐在一张打假治理的板凳上,共同担当责任,形成法治的氛围与合力,让假货“秒杀”在生产制造的源头,并非一件难事。
这一年,阿里从技术上,打通了线下打假的“最后一公里”。这是质检部门对阿里打假成果的高度评价。但是从2017年打假年报的成果来看,最大的成果是平台与执法部门、与消费者,打通了打假共识的“最后一纳米”。事实证明,只有把假货当成人类集体面对的公害、公敌,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大数据的英雄才有用武之地,打假的合力才能形成,法治的氛围才能构成。
标签: 假货;阿里;打假;治理;法治;年报;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