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号丨有圈子 没朋友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王钰淇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1月12日 16:18:14
参加同一个大学里的老乡聚会,没聊几句大家就互相加微信。这之后,房间里只剩下指尖与屏幕相撞发出的“笃笃”声。偶尔有人抬起头来, “嘿,我刚评论了你的朋友圈!在本应睡觉的时间,人们会给朋友的“深夜放毒”点赞,给朋友的营销推送文点赞,给做微商的朋友点赞。
参加同一个大学里的老乡聚会,没聊几句大家就互相加微信。这之后,房间里只剩下指尖与屏幕相撞发出的“笃笃”声。偶尔有人抬起头来,“嘿,我刚评论了你的朋友圈!”“嗯,我刚看到了,快看我的回复……”,而他们相识不过十分钟、相距不到两米。
现代人是害怕离群索居的,借助于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票圈”(微信朋友圈)中“好友”的最新生活动态。在本应睡觉的时间,人们会给朋友的“深夜放毒”点赞,给朋友的营销推送文点赞,给做微商的朋友点赞。自己随手转发一篇鸡汤文,不一会儿就收获几十条新消息。人们以为这样自己就不会与群体脱节,就能加深朋友之前的感情。其实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古人没有微博,更没有微信朋友圈,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们的感情依然成了千古美谈。当现代人生活遭遇变故,“票圈”评论点赞者十之八九,可与人言不过二三。维系感情的方式有很多种,关键还是用心,“票圈”只是一种冰冷的工具而已。
姑且不论那些只有一面之交进入自己“票圈”的“好友”。即使是在同一班级、同一组织的熟人之间,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人格形成“二元对立”的也大有人在。在票圈互动聊得热火朝天,真正相见之后却匆匆而过;在“票圈”回复上幽默诙谐、语不惊人死不休,线下的交谈内容却味同嚼蜡,聊天内容被拉来掩饰双方的尴尬。
“票圈”原本作为一个私人化的空间,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具有公共平台属性。廉价的点赞、虚伪的感动、哗众取宠的谄媚、不加思考的愤怒……“票圈”带歪了我们的生活方向,我们把它视作自己人生舞台的一部分,属于自己的“后台”时间越来越少。所有的社交媒体设计初衷都是为了消除孤独,促进沟通,但是“票圈”发展到今天已经和它的本意相差甚远。它已经成为割裂我们真实人际关系的一种产品。
“票圈”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突破时空沟通带来了便利,但是也的确阻碍了人们的线下交流。作为社交媒体的一种代表产品,“票圈”所方便的不过是即时通讯:赞与被赞、评论与被评论。符号学传统上,人际沟通之间的效果取决于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大要素,后者甚至更重要。但是“票圈”的互动只是把言语转化为文字表述出来,最多再用上那几个固定的表情,缺乏非语言行为的展示是它的硬伤。“票圈”貌似降低了沟通的成本、提升了交流的速度,实则使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刚开始流行时,很多互联网大咖断然认为这种即时通讯技术优势将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荡然无存,但是他们忽视了一点:短短几年的社交媒体发展史如何与几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相抗衡?
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格莱泽说:“在网络空间里的交流将永远无法与分享一顿美食、一个微笑或一个亲吻相提并论。”“票圈”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它只有在与通过面对面方式取得的信任与了解相互配合的时候才会发挥最大的作用。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但是,即使每一个人的命运无可避免地被时代牵引,但每一个人却也可以轻易地与时代隔绝。与其浪费在“票圈”上进行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不如关闭票圈约几个好友畅谈。认为一个工具、一个赞、一个评论就可以完美拉近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是无知,就是对朋友的虚情假意。
(作者为广西大学学生)
标签: 朋友;社交媒体;好友;孤独;即时通讯;言语行为;互动;朋友圈;笃笃;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