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明守住“清明”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吕苏娟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8年04月02日 12:25:17
站在传统清明习俗与现代文明冲突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去粗取精、革旧迎新,在保留清明精神的基础上,淘汰旧传统、旧习俗,形成新风尚、新气象,力争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改变世界。
6年时间,1553条与母亲“念叨”的微博,引发10万网友的共鸣。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来自80后女孩璐璐的独特缅怀亲人的方式,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让这个传统节日透过互联网的此端到达现代文明的彼端。
这是当下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的方式之一。历经2500多个年头,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中走来,清明节早已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更是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但每年,各地都会发生因烧冥币、放鞭炮、点香烛等引起的安全事故,既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也与现代文明、新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如何传承好、创新好、发展好清明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鲜花寄思、植树祭祀、时空邮箱等代替原有祭祀方式,变“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中庭月色正清明”,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转变发展理念,用文明守住“清明”,用“清明”擦亮中国传统文化的“金字招牌”,这才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期待、新使命、新梦想。
《岁时百问》上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节,又有踏春节之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今天,我们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随之升级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绿色环保理念成为一种共识。从这个层面上看,简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无法完全诠释现代清明节的深厚内涵。唯有摒弃震耳的响声、灭掉跳跃的火烛,留清净于亲人、寄思念于无声,还原“清明”本色,才是当下我们亲近自然、缅怀亲人的最好方式。
从古至今,扫墓祭祖都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但现实中,却总有一些人借着“亲情”名义,做着“野蛮”事情:在丧礼现场,有人大唱《今天是个好日子》,有人聚众打牌打麻将,甚至还有人醉酒闹事。这哪是一场祭祀,分明就是一场狂欢。与其如此“丧事喜办”,背离“尽孝”本身,还不如厚养薄葬,老人在世时好好照顾,老人去世后好好传承,将文明的家训、家风发扬光大,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图谱,这才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不竭动力。
传承清明文化,需要“仪式感”,也需要“笃定感”。当我们还在纠结现代文明的祭祀方式能否替代过去传统的“仪式感”时,这本身也许就是对清明文化的不自信。在一个中国日益走向世界,世界深入拥抱中国的时代,文化自信是我们必修的一门课。而这门课学得如何,不是看我们的仪式搞得如何,而是看我们能否接过先辈、先烈的精神,能否让这一精神在现代换发新生。以“清明”为载体,以“文明”为链接,不断敲开世界大门,持续做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这才是国人真正文化自信之所在。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断升级和创造着新的中国文化。站在传统清明习俗与现代文明冲突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去粗取精、革旧迎新,在保留清明精神的基础上,淘汰旧传统、旧习俗,形成新风尚、新气象,力争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改变世界。只有这样,“清明”才能变得更好,清明文化也才能走得更远。
标签: 现代文明;清明;中国传统文化;清明文化;亲人;发展理念;祭祀方式;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