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潮赛】“代客祭祀”:体察创意之外的情感关注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张璐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8年04月03日 11:55:15

更多

在清明这个日子里,读一封信给远去的亲人,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意,更是一种仪式的温情与感动。于我们而言,对节日内涵的发掘继承,对传统美德的赓续传承,在创意之外体察背后的情感寄托,是应有的态度、应尽的努力。

1.jpg

  清明节是我国祭祀先祖、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因为有需求,近年来代客祭祀也应运而生。近日,重庆兴起了“一杯茶、一对烛、一盘果、一封信,收费100元”的代客祭祀“基础套餐”,读完一封信,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录制视频,然后将视频传给逝者家属。有人认为“一封信”的代客祭祀是值得提倡的,其跨时空的特点,弥补了清明节短时间、高密度祭扫集中带来的不便性,既满足了群众缅怀先人,追忆亲人,表达哀思的需求,又体现生态文明环保的特点。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对于中国人而言,清明节绝不仅仅是日历表上简单的放假安排、也不只意味着三天小长假所带来的短暂休整,而是承载了厚重民族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节日。近年来,有关清明节的各类新闻报道总是让人内心颇感复杂,“天价墓”令人担忧“死不起”;“直播扫墓”让人感到“尽孝难”,但作为清明节内核的慎终追远、敦请睦族的意义却始终没有过时,人们会在这个日子里选择结伴扫墓、祭拜祖先、寄托哀思,即使是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心生思念、心怀故人。

  清明习俗是千百年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而在当下,新兴技术的普及以及人口流动性的空前加剧,异地就业成为常态现象,过清明节的方式也难免被烙上了深刻的“现代”印记。如网上祭奠正在变得流行,代客祭祀也确实方便了不少或因工作繁忙,或因路途遥远等不能亲身到墓前祭扫的人,是一种创意十足的扫墓方式。

  透过“一封信”来寄托思念也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表达渠道,让人们在文字的温度里感知生命,连接起当下与过往,因此说“一封信”的代客祭祀是并不沾染任何道德评判的新民俗。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不断涌现的祭扫形式,才能感悟到清明节文化的内涵,这也应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身处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应该明白,任何一种形式的祭祀仪式,本质上都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提醒,作为绵延至今的以肃穆为基色调的节日,这个本意上旨在缅怀逝者的传统节日,最大的现实意义恰恰在于凸显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照,并由此还原和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曾有社会学者指出,农耕社会产物的清明节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依然映照着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不难理解,越来越多的人进了城,但心依旧停在那片远方的土地上。清明期间,无论怎么样的形式都可能短暂地勾连起城市与乡村、历史与当下。无论怎样的祭祀方式,在寄怀哀思之外,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方式的倡导、对亲人的感恩以及对家庭和睦团圆的期望。

  由此说来,既然当下的城乡二元结构一时难以消解,祭祀习俗还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一封信”的代客祭祀,以其重在“真诚”而非形式的特点,不禁让人顿时理解这段时间来饱受好评的央视综艺节目《信中国》的初衷,信是什么?或许是在历史上承载了太多冷暖的纸短情长,或许是定格无数历史星光的只言片语,或许是无数凡人点点滴滴思念的倾诉。在清明这个日子里,读一封信给远去的亲人,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意,更是一种仪式的温情与感动。于我们而言,对节日内涵的发掘继承,对传统美德的赓续传承,在创意之外体察背后的情感寄托,是应有的态度、应尽的努力。

  (兰州大学2016级 张璐)

标签: 祭祀;祭扫;哀思;清明;传统节日;亲人;视频;创意;生态文明;扫墓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4/W0201804034049618120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