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司机打了乘客”,别让情绪作主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高路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4月30日 16:05:33
作为平台,应该为乘客与司机的理性沟通创造环境。
4月29日,疯蜜创始人张桓发文称被滴滴司机殴打,认为滴滴出行平台司机管控不力,处理问题拖泥带水,声称要“贱卖”一切滴滴的投资。面对舆论的压力,滴滴紧急回应称,滴滴将垫付全部医疗费用,同时全力配合警方调查处理。
照片中的张桓脸部多处肿胀,眼圈发青,冲突的过程应该是非常激烈的,该文也瞬间“引爆了网络”,可见事情本身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过,理性地看,在张桓的表述中依然有很多疑点,比如,他说司机不肯取消订单,导致他没有办法打第二部车,但在滴滴平台上,乘客是有取消行程的途径的,张桓则称是因为行驶过程中没有办法取消订单,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又比如,他在文内提到的警方不立案,如果仅仅因为对方司机不愿来处理,就拒绝立案,那警方就涉嫌渎职了。还有滴滴司机下车,就打了他几拳,就为了一个争议订单,下这样的重手似乎还欠缺说服力。
果然,当天下午,滴滴披露了更详细的细节,司机在接错人后提出取消订单并不收费用,但乘客表示要举报司机,并带有侮辱性词汇,冲突升级。并且,乘客很可能有醉酒的情节。如此看来,这起打人事件虽然因打车而起,但事后的发展其实跟打车无关了,冲突至失控的地步,很可能是言语激的。
滴滴昨天的声明也公布了事件整个始末,依现有的证据看,滴滴的客服虽然效果不好,但一直在处理,而事后“垫付全部医疗费用,同时全力配合警方调查处理”的表态也算有诚意。
现在看来,张桓的叙述中至少没有把所有的细节都说出来,而只是挑选了对自己有利的事实说。这并不是一种正确的维权做法。当然,这仍然是滴滴方面的说法,有待进一步证实。现在,警方已经介入,期待警方能厘清真相,还原事发过程。不管是什么原因,过程怎么样,打人都是违法的。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说明司机的职业素养不合格。如果互联网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话,乘客、司机和平台,都是维护好这个生态系统的责任方。
出租车或者专车是一个对安全问题要求比较苛刻的行业,在一个城市里,出租车或者专车就应该是避风港那样的角色,而不是风险的源头。在车内这个流动的空间里,应该感受到的是安全和舒适,要不然,谁会有勇气把自己的安全问题交给一个陌生人呢?管理部门,平台公司在这一方面确实负有责任。
在此次冲突的升级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轨迹,司机走错了路,又如何界定责任?在这一过程中,该怎么处理是缺少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程序的,这导致双方极有可能发生摩擦,导致情绪失控。作为平台,应该为乘客与司机的理性沟通创造环境。滴滴总裁柳青早在2016年就透露,目前滴滴已经做到基本可以预测一个地区、甚至一座楼15分钟后进进出出的动态供需,而且精准度已经达到90%。滴滴可以根据线路、拥堵情况、打车时间点灵活定价,可以敏感地捕捉到用户需求和供给情况,在高峰时段给出一个你很想拒绝但无法拒绝的价格。如此惊人的数据分析能力,不应该满足于按部就班式的维权体制,而需要建立与其提供的服务相匹配的服务机制,得有互联网的速度和超出社会水平的治理能力,提供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也不止是滴滴,互联网企业都需要以此为目标。互联网应该把自己的技术优势多用在维护用户权益上。互联网+服务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让生活更便利一些,其更重要的使命还在于推动社会进步。
标签: 司机;乘客;情绪;司机打了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