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以丰盈的“精神食量”破解青少年网络沉迷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吴佳珅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8年05月03日 16:10:55
当青少年有着充盈、健康的现实生活后,将会大大缓解沉迷于“虚拟现实”生活中的概率。
20年前,许多家长为防止孩子沉迷电视而焦虑不安,20年后的今天,这样的焦虑似乎已经得到缓解。然而,新的焦虑又产生了:如何让孩子不沉迷于网络?
根据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占25.4%。更引人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甚至低于3岁。
与电视相比,现在的孩子更喜欢上网。用网络游戏,看网络视频,听网络音乐,网络是许多孩子的小世界。在家里,许多孩子抱着手机或电脑聚精会神打游戏或看视频似乎已成为见怪不怪的场景。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等上网的负面效应随之出现。
然而,正如不能因怕被噎着而不吃饭一样,负面效应的产生绝不应成为禁止青少年上网的理由。与其消极被动地阻止限制上网,不如积极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从传播学的视角审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是基于自己的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着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与社会因素、个人心理密切相关。
在青少年沉迷网络的背后有着诸多现实的根源:课业负担过重、课余生活不够丰富、户外运动相对缺乏。而互联网的出现则很好地满足了包括青少年在内的众多群体的心理需求。不受时空的限制、互动性较强的交流、低廉的使用成本、多种形式存在的信息传播、个性化的信息发展……互联网的这些优点很容易吸引青少年的关注。似乎只有精彩纷杂的网络世界,才是将青少年从悲催的现实中拯救出来的明灯。
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正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当代社会的一个典型映射。倘若不正视青少年目前精神饥渴的状况,只对青少年上网行为一味以防、堵、惩的话,那么,防止沉迷网络只不过是一种肤浅粗暴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破解之道,除了对青少年上网正面引导、把握网络使用尺度外,更重要的是,丰富青少年在现实世界中的“精神食量”。当青少年有着充盈、健康的现实生活后,将会大大缓解沉迷于“虚拟现实”生活中的概率。
标签: 青少年;孩子;网络;使用与满足;视频;电视;青少年沉迷网络;传播学;发展状况;个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