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控烟的法律期待也是一种文明进步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郑亚丽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8年05月31日 19:26:04
从对国家层面控烟的期待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们文明意识的觉醒。
今天是第31个世界无烟日,如何有效控烟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如何使国家控烟立法“最后一公里”落地也引发了人们的新期待。
控烟,这是一个常提又常被忽略的议题。一方面我们一直在努力,在办公室、餐馆、车站等地方,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禁烟标识,显示着当地宣传控烟的态度。另一方面,许多人慢慢忽视了控烟标识存在的意义,一个可笑的场景就是,“禁止抽烟”的标识下就是“吞云吐雾”的烟民,一幅“你禁你的,我抽我的”的违和画面。
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很多人对这种违规现象视而不见,明文变成透明。从法律上讲,没有国家层面的立法来指正抽烟“违法”,劝阻也就没了硬性底气。从道德上讲,劝阻有风险,小者嬉笑怒骂过去了,大者可能还要吃官司,郑州“电梯劝烟猝死案”就值得我们深思。
去年5月,郑州一医生在小区电梯内劝老人不要抽烟后,老人心脏病突发离世,随后老人家人将医生告上了法庭。虽然案件涉及的细节很多,但回到最初的起点,问题就在于狭小的空间里,该不该抽烟,劝阻有没有错?法院的最终审判是劝阻者无责,这大概对普通民众的司法公正价值判断有一个“风向标”式的引导,重申了在公共场合抽烟损害的是公共利益,法律不会包庇。
那么,公共场合抽烟该不该劝阻,劝阻的依据又从何而来?
其实,早在2014年国家层面的控烟立法就已经启动,多地也颁布公共区域禁止抽烟的规定。可规定毕竟是规定,在效力上并不能比拟法律的约束力和震慑力。面对一些自律性不强的烟民,这些禁言标识如同摆设。再加上一些人流量大的经营场所,碍于流量、羞于张口,控烟也就流于表面和形式,二手烟的危害依旧在蔓延。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有证据表明80%的肺癌与吸烟和吸二手烟有关,而避免其危害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实施公共场所禁烟立法。在公共场所禁烟立法,意味着将控烟上升到了法律层面,也将避免“不好意思劝阻”等尴尬困境,实现有法可依、违法可究,名正言顺地维护公共利益。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0个城市相继出台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性法规。
从让烟是一种礼貌到公共场合抽烟是一种不文明,这种认知转变为控烟立法提供了现实基础。从对国家层面控烟的期待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们文明意识的觉醒。与其将立法当成一种强制性的规定,不如看作人们在不懈追求中的社会进步。
标签: 公共场合;抽烟;层面;公共利益;二手烟;烟民;电梯;吸烟;最后一公里;风向标